伏枕空林积雨开,旋因起色一登台。
大清河抱孤城转,长白山邀返照回。
无那嵇生成懒慢,可知陶令赋归来。
何人定解浮云意,片影漂摇落酒杯。
白雪楼
【注释】伏枕:躺下。空林:寂静的树林。积雨:久雨。开:散去。旋:很快。因:因为。一登台:登上高楼。大清河:指辽河,流经辽东地区。抱:环绕。孤城转:孤城在河中。长白山:位于今吉林境内,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山脉。邀:迎。返照:夕阳余晖映照。无那:无奈。嵇氏:指嵇康、阮籍等人,他们性格豪放不羁,崇尚自然,被后人称作“竹林七贤”。陶令: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诗人,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诗风清新淡雅。何人:谁能。定:能。解:理解。浮云意:飘渺不定的云意。片影漂摇:形容饮酒时的飘忽不定和心绪不宁。
【译文】
伏枕躺卧空寂的树林里,久雨初晴树木逐渐苏醒。很快我登上高楼放眼望,辽河水环绕孤城缓缓流淌。长白山迎接夕阳余晖映照,使我想起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情景。谁能懂得这飘渺不定的云意?我独自饮酒心情难以平静。
赏析:
此诗作于元大德七年(1303)秋,此时作者已辞官归乡,过着隐居田园的生活。诗中描绘了诗人在辽河之滨,遥望长白山之巅,面对大自然的美景时所感受到的喜悦与振奋之情。
首联“伏枕空林积雨开,旋因起色一登台。”写诗人在空寂的树林里躺着,久雨初晴后,树木逐渐苏醒,他很快便登上高楼远眺。这里的“伏枕”、“起色”等词语,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内心的喜悦与振奋之情。
颔联“大清河抱孤城转,长白山邀返照回。”则进一步描绘了辽河之畔的壮阔景色。诗人站在高楼之上,目光投向辽河之滨的孤城,只见其周围被一条宽广的河流环绕着,宛如一条巨龙蜿蜒曲折地流淌;而长白山巍峨挺拔,如同一位威武的将军,矗立在辽河之畔,迎着夕阳余晖,展现出一派壮丽的景象。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辽河、孤城、长白山等自然景观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与神奇力量。
颈联“无那嵇生成懒慢,可知陶令赋归来。”诗人转而从个人角度出发,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向往。在这里,“无那”一词表示无可奈何、无法言喻的情感,而“嵇生”则是指历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嵇康是一位性情豪放不羁、崇尚自然的人,他常常以酒浇愁,表现出一种慵懒散漫的状态。而诗人却与之相反,他热爱大自然,向往田园生活,渴望像陶渊明那样远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这一对比使得诗人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深厚情感。
尾联“何人定解浮云意,片影漂摇落酒杯。”诗人最后以一种抒情的方式收尾全诗。在这里,“浮云意”一词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种种思绪、感受与情感波动。诗人将自己比作一只漂泊不定的浮云,时而高扬、时而低落,无法捉摸自己的真实身份。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能够凭借自己的独特品味和鉴赏能力,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与奇妙。同时,诗人还借用“片影漂摇”来形容自己饮酒时的心情,仿佛只有酒杯中的倒影才是真实的存在,而自己则是虚幻飘渺的存在。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困惑,又展示了他对于自我价值的坚守与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辽河、长白山等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竹林七贤”和陶渊明等历史人物的借鉴与比较,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诗人还借助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与期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