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衣冠笑楚优,文章声价付悠悠。
人间岂解《阳春曲》,此城犹存白雪楼。
山色千寻常耸翠,泉源万斛自飞流。
乾坤清气依然在,更向何人笔底收?

《白雪楼》赏析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常以“衣冠”和“文章”来比拟君子之德。李攀龙在《白雪楼》这首诗中,将这一传统比喻用之于对雪的描写,表达了他对雪的赞美与敬仰。诗中的“文章声价付悠悠”,意味着他的文学成就虽高,却如同飘散的云烟,难以被世人所记住。然而,诗人并未因此而气馁,反而在诗的结尾处表达了一种乐观的态度:“人间岂解《阳春曲》,此城犹存白雪楼。”

白雪楼,位于趵突泉公园内,是明代著名诗人李攀龙的藏书处,现为节日期间的曲艺表演场所。这座楼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同时也承载了诗人的情怀。

从诗的结构上看,诗人首先以“自古衣冠笑楚优,文章声价付悠悠”开篇,通过对历史上文人士大夫的描绘,引出了对自身才华的自省。紧接着,“人间岂解《阳春曲》,此城犹存白雪楼”,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对于白雪楼这种文化遗产的珍视。

山色千寻常耸翠,泉源万斛自飞流。这句诗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自然和谐的地方。诗人在这里不仅仅是在描述景色,更是在抒发自己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的最后一句“乾坤清气依然在,更向何人笔底收?”则是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它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自然、文化传承的深刻感慨。他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保持一颗清新自然、热爱生活的心态,就能够继续传递下去。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佳作,更是一种对于人生、文化传承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传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尊重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