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棹下湟川,扁舟去若仙。
奇峰争插岸,怪石尽撑天。
刻画神工似,雕虫物象全。
孤根斜竖笋,侧叶倒垂莲。
碍日仙幢起,嵌空佛座悬。
阳崖飞盖舸,暗穴下浇泉。
忽向山阴道,频回剡曲船。
只言疲应接,无事久攀援。
游客难名状,图经失品诠。
不缘诗里画,胜绝若为传。

【译文】

归船驶下湟川,扁舟如仙人般的神采。奇特的山峰争相插入岸边,怪石尽撑天之奇观。

雕刻的神工妙手,雕虫小物全似活物;斜着竖生的孤根,侧着倒垂的侧叶。碍日的仙幢高起,嵌空的佛座悬挂。

阳崖飞盖的小船,暗穴下浇灌泉水。忽然来到山阴道,频繁地回旋在剡曲船上。只言疲于应接,无事久攀援。

游客难以名状,图经失之品诠。不缘诗里画,胜绝若为传。

【赏析】

《发湟川》是明代诗人杨慎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写诗人乘舟从江州沿长江东下至杭州时所看到的沿途风光。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前六句中,每两句一意,共分四组:第一组“归棹下湟川,扁舟去若仙。”以“归棹”与“扁舟”作宾语,突出“下湟川”与“去若仙”,描绘了一幅舟行江上,两岸奇峰异石的生动图画。第二组“奇峰争插岸,怪石尽撑天。”以“奇峰”与“怪石”对举,突出“争插岸”、“尽撑天”,描绘了一幅舟行江上,两岸峰石参差、挺拔入云的壮观景象。第三组“刻画神工似,雕虫物象全。”以“刻画”、“雕虫”作宾语,突出“神工似”、“物象全”,绘出了江边峭壁上刻有神工巨匠的雕像,其形象栩栩如生。第四组“孤根斜竖笋,侧叶倒垂莲。”以“孤根”“侧叶”作宾语,突出“斜竖笋”“倒垂莲”,写出了江边奇峰上斜出水面的松枝,以及倒垂水中的莲花,别具情趣。第五组“碍日仙幢起,嵌空佛座悬。”以“碍日”和“嵌空”作宾语,突出“仙幢起”“佛座悬”,描绘了江面上突兀而起的佛塔,其结构精巧而别致,宛如一座浮在空中的宫殿。第六组“阳崖飞盖舸,暗穴下浇泉。”以“阳崖”“暗穴”作宾语,突出“飞盖舸”“下浇泉”,写出了江边悬崖峭壁旁飞檐翘角的亭子、深不见底的洞穴中流泉飞溅的情景。最后两联“忽向山阴道,频回剡曲船。”“只言疲应接,无事久攀援。”写诗人经过山阴道时心情轻松愉悦,频频停船游玩;但因行程劳顿,所以没有过多停留游览。这两句表达了诗人虽身处旅途之中,却仍能保持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最后两句:“游客难名状,图经失品诠。”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眼前美景难以用言语形容、无法用文字表述的感慨。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动人,既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与才情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