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翠微半,地涌化人宫。
高挹群山外,幽藏万木中。
石楼飞映日,金铎响迎风。
檐迥江涛落,窗临海月空。
雨花笼霁景,岩桂长新丛。
搜对存微尚,淹留息薄躬。
从兹超有尽,去去入无穷。
【解析】
此诗是一首题咏灵隐寺的七绝。首联写寺的地理位置,“西峰”指灵隐的西边山峰。“翠微半”,指山色青翠,山势高峻。“半”,一作“上”。次联写山中景色。“地涌化人宫”即山体仿佛宫殿一般。“化”,变化、形成之意。“涌”字用得好,形象地写出了山体的高大。“宫”,指寺庙。“万木中”,指在万木丛中。“高挹群山外,幽藏万木中。”两句写游灵隐寺时所见之景。“挹”,意为捧取、汲取。“高挹”,意指从山顶上捧取山中的美景。“群山外”,指群山之上。“幽藏”,深藏、隐蔽。“万木中”,指树木丛中。“藏”,意为隐蔽、隐藏。“幽藏”,意为深藏、隐蔽。诗人站在山巅,从山顶上捧取了群山之外的美景,又从树木丛中深藏的景物中领略到灵隐寺的幽静之美。第三联写寺内之景。“石楼飞映日,金铎响迎风。”两句写寺内之景。“石楼”,指石阶上的楼阁,也指寺庙。“飞映日”,形容石楼飞檐翘角直冲云际,与天空相连,好像要飞入云霄一样,十分壮观。“金铎”,指寺庙里的铜钟,也指佛教法器。“响迎风”,指风拂过寺庙里传来的铃声,声音响亮动听。第四句承前启后,既承接了前面写的山景,又引出下面写寺内的景物。第五联写寺中的景色。“檐迥江涛落,窗临海月空。”两句写寺中的景色。“檐”,指寺庙的屋檐。“迥”,远的意思。“江涛落”,指江面上的水浪拍打着山崖,发出隆隆声,如同波涛汹涌般落在山下。“窗”,指窗棂。“临”是靠近的意思。“窗临海月空”,指窗子面对着大海,月亮倒映在水中,显得空旷而明亮。第六联写寺中的和尚。“雨花笼霁景,岩桂长新丛。”两句写寺中的和尚。“雨花”,指雨后的花朵。“霁景”指雨后天晴的景象。“笼”,包住、罩着的意思。“岩桂”,指生长在山岩上的桂花树。“新丛”,指新生的枝叶。诗人看到雨后的景色,觉得非常美丽,于是写了两行诗来赞美它。第七联写自己的心情。“搜对存微尚,淹留息薄躬。”两句写自己的心情。“搜对”,搜寻、寻找的意思。“存微尚”,指保持自己的爱好和追求。“淹留”,停留、居住的意思。“息薄躬”,指放下身架子,不讲究排场的意思。诗人在山上游览,看到美丽的景色,感到十分高兴,于是他写下这两行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第八联写自己的感慨。“从兹超有尽,去去入无穷。”两句写自己的感慨。“从兹”,从此开始,从这时起。“去去”,离开、离去的意思。“入无穷”,进入无穷的境界。“有尽”指有穷尽的地方,“无穷”指没有尽头的地方。诗人看到灵隐寺的美景,觉得自己已经欣赏完了所有的美景,于是产生了一种感叹:从此以后我就要离开灵隐寺,继续游览更多的美景了。第九联合诗人的写作目的。“超有尽,去去入无穷。”两句写诗人的写作目的。“超有尽”的意思是超越有尽,“去去”即离开,“入无穷”的意思是进入无穷,合起来意思是超越有尽,进入无穷境界。诗人想要表达的是:他想要通过这首诗来表达他对灵隐寺的赞美之情。
赏析:
全诗描写了灵隐寺周围的自然风光,表现了一种宁静、和谐的美感。首联点出山的方位,描绘了其巍峨壮丽的外形;颔联描绘了山中林木葱茏、云雾缭绕、鸟鸣猿啼的幽静景象;颈联描绘了夕阳下寺院的雄伟壮观;尾联写诗人对灵隐寺的喜爱和留恋,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