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挲铜狄叹岁月,剜苔剔藓细品诠。
发为歌词极赏识,今文古文相并悬。
陋儒褊迫不解事,虚令世代差讹传。
隋珠几同鱼目混,和璧翻成燕石捐。
五帝存亡皇有无,峄山梁父几封禅。
神禹丰碑閟岣嵝,轩黄宝鼎沦伊瀍。
犹幸此鼓在人世,晨星累累映奎躔。
岐山较猎或代有,左氏编年岂误沿。
吁嗟此石何从得,自岐徙洛复入燕。
置之辟雍戟门里,衣冠讲解得究研。
予生际此不恨晚,至宝及睹周秦前。
方今宇内幸无事,嘘吸皇风万里旋。
诸生盛讲中兴事,朝士争歌雅颂编。
镌功勒成告下土,愿比成周致太平。
【赏析】
《和韩昌黎石鼓歌》,此诗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诗人李商隐应柳宗元的《石鼓歌》而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组诗。
第一首:
摩挲铜狄叹岁月,剜苔剔藓细品诠。
发为歌词极赏识,今文古文相并悬。
陋儒褊迫不解事,虚令世代差讹传。
隋珠几同鱼目混,和璧翻成燕石捐。
注释:摩挲、剔藓,指对石鼓的仔细观察与研究。发为歌词,指把石鼓铭文编成诗歌。“今文古文相并悬”意指石鼓文与古文经籍并存,各有所长。“陋儒”,指那些浅薄无知的人。“虚”意为空。“差讹传”,意思是错误地流传下来。“隋珠”比喻价值高的东西。“和璧”,美玉,这里用来形容石鼓文。“燕石”,喻指石头,此处用以贬低石鼓文。
第二首:
五帝存亡皇有无,峄山梁父几封禅。
神禹丰碑閟岣嵝,轩黄宝鼎沦伊瀍。
犹幸此鼓在人世,晨星累累映奎躔。
岐山较猎或代有,左氏编年岂误沿。
注释:五帝,指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五位古代帝王。“皇”,指国家,这里用作动词。“封禅”,指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也是指祭祀天地时所立的土坛等。“神禹”,传说中治水有功的大禹。“丰碑”,指刻着功德的石碑。“扃”,即藏,闭。“峋嵝”,指山名。“轩黄”,指轩辕氏和黄帝。“轩”为轩辕氏,“黄”为黄帝。“鼎”,指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伊瀍”,指的是洛阳附近的伊水。“奎躔”,指北斗七星中斗柄所指向的位置。“岐山较猎”,指周宣王时期在岐山举行狩猎活动。“左氏”,指《左传》。
第三首:
吁嗟此石何从得,自岐徙洛复入燕。
置之辟雍戟门里,衣冠讲解得究研。
予生际此不恨晚,至宝及睹周秦前。
方今宇内幸无事,嘘吸皇风万里旋。
注释:吁嗟,叹息声。“自岐徙洛”、“复入燕”,说明这面石鼓经历了多次迁徙,最终回到了长安。“辟雍”是古代的学校宫室名,在这里借指收藏文物的地方。“衣冠”指文人学者,这里指收藏石鼓的人。“讲解”,解释、研究。“周秦”,指周朝和秦国,这里是用来形容石鼓上的铭文内容十分丰富。“方今”,现在。“皇风”,皇帝的恩泽,这里指皇帝的教化。“嘘吸”,形容皇帝的威德如风力一样浩大无边。
第四首:
诸生盛讲中兴事,朝士争歌雅颂编。
镌功勒成告下土,愿比成周致太平。
注释:中兴,指恢复旧国之后,国家重新兴旺起来的意思。“诸生”,古时称读书人或者学者。“雅颂”,指当时流行的诗歌形式之一。“编”,指编著。
第五首:
摩挲铜狄叹岁月,剜苔剔藓细品诠。
发为歌词极赏识,今文古文相并悬。
陋儒褊迫不解事,虚令世代差讹传。
隋珠几同鱼目混,和璧翻成燕石捐。
五帝存亡皇有无,峄山梁父几封禅。
神禹丰碑閟岣嵝,轩黄宝鼎沦伊瀍。
犹幸此鼓在人世,晨星累累映奎躔。
岐山较猎或代有,左氏编年岂误沿。
吁嗟此石何从得,自岐徙洛复入燕。
置之辟雍戟门里,衣冠讲解得究研。
予生际此不恨晚,至宝及睹周秦前。
方今宇内幸无事,嘘吸皇风万里旋。
诸生盛讲中兴事,朝士争歌雅颂编。
镌功勒成告下土,愿比成周致太平。
注释:这首诗是诗人对石鼓铭文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