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芳时暮,景和气融。
轻飙散霭,薄霞被峰。
临川叹逝,出谷吟风。
高揖巢许,远慕乔松。

注释:

  • 庚子三月三日再效兰亭体:指在庚子年三月三日,再次模仿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创作。
  • 春芳时暮:春天的花朵已经凋谢,时间已经到了傍晚。
  • 景和气融:景色和谐,气氛融洽。
  • 轻飙散霭:微风轻轻吹散了雾霭。
  • 薄霞被峰:薄雾笼罩着山峰。
  • 临川叹逝:面对流水感到生命无常和世事的变迁。
  • 出谷吟风:走出深谷,感受自然的气息。
  • 高揖巢许:对古代隐士巢父、许由表示尊敬。
  • 远慕乔松:远望高大挺拔的松树,表达对它们的敬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庚子年(公元280年,即西晋太康三年)三月三日,再次模仿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风格创作的一首作品。诗中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诗人的情感体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句“春芳时暮”,描绘了春天即将结束,花朵已经凋谢的景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接着,“景和气融”描绘了和谐美好的自然景色,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接下来的两句“轻飙散霭,薄霞被峰”,以轻风和薄雾为画面元素,展现了一幅清新脱俗的山水画卷。这里的“轻飙”和“薄霞”都带有轻盈、飘逸的意味,而“被峰”则形象地描绘了薄雾笼罩山峰的景象。

“临川叹逝,出谷吟风”两句,诗人通过“临川”和“出谷”这两个动作,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这里的“逝”字暗示了生命的短暂,而“吟风”则表现了诗人在深谷中感受自然气息时的愉悦心情。

最后两句“高揖巢许,远慕乔松”,则是诗人对自己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这里,诗人以古代隐士巢父和许由为例,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远慕”也暗示了诗人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这一理想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的感悟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诗句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呼应,形成了一幅和谐完整的画面,体现了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