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藩遏戎乱,驻钺实此州。
如何杀大将,王师自相仇。
我来乱始定,城郭气尚愁。
又闻有邻兵,仓卒岂敢留。
促还出西门,天寒绝行甗。
古戍暗雨雪,旌旗暮悠悠。
野屋闭不守,泽田弃谁收。
居人且奔逃,游子安得休。
逶迤苍山去,泱漭玄云浮。
人虎争夜行,风榛啸岩幽。
我徒戒相亲,一失未易求。
饥拾谷口栗,寒烧涧中槱。
神迷路多迂,再宿达海陬。
虽尝登顿劳,幸免迫辱忧。
圣尼畏于匡,嗟我敢有尤。
但惭去越早,不遂名山游。

【注释】

越城:即越州城,今浙江绍兴。龛山:在今浙江上虞县北。

列藩遏戎乱:指明朝末年各地藩王拥立明熹宗朱常洛的儿子朱慈焕(年号福临)即位,史称“三案”,后爆发了农民起义军与清军的战争,称为“三藩之乱”。遏戎乱:阻止战争。

驻钺实此州:指驻守此地的吴三桂曾受命掌管镇守云南的军务,他的军队在这里驻扎。驻钺,古代的一种军事制度,指将帅执掌一方军权的制度。钺,古代一种兵器。

杀大将:指吴三桂杀了明朝降将左光先。

王师自相仇:指吴三桂自己杀害了自己部下的将领。当时,清军入关,明将唐世龙投降清军,吴三桂为了消灭自己的敌人和对手,下令杀掉唐世龙。

我来乱始定:我来到这里,才使战乱平息下来。

城郭气尚愁:城外的形势仍然很紧张。城郭,指城市城墙。气,形势,态势。

又闻有邻兵:听说还有附近地区的敌军。

仓卒岂敢留:仓猝之间,怎么敢停留呢?

促还出西门:催促我快到城外去。

天寒绝行甗(yǎn):天气寒冷,道路艰难,不能行走。甗,古时候的一种青铜容器,形状像鬲(fèi)。

古戍暗雨雪:古时边塞上的戍堡昏暗中下着雨。

旌(jīng)旗暮悠悠:旗帜在傍晚的时候飘荡在空中。旌旗,指军旗和仪仗之类的东西,泛指军队。

野屋闭不守:野外的房子关闭着没有打开。野屋,指农村的房屋。

泽田弃谁收:被淹没的田野,没有人来收割。泽田,被洪水淹没的农田。

居人且奔逃:人们正在逃难。

游子安得休:流离失所的百姓哪里能安心休息?

逶迤苍山去,泱漭玄云浮:曲折地走向苍山,天空中阴云弥漫。逶迤,曲折,延伸的样子。

人虎争夜行,风榛啸岩幽:野兽和老虎争着在夜间出没,风吹着草木的声音,在山洞里回响。

我徒戒相亲:我们的部队警惕地相互告诫。

一失未易求:一旦失去就不容易再得到。

饥拾谷口栗:饿了捡拾谷场上的栗子充饥。

饥拾谷口栗:饿了捡拾谷场上的栗子充饥。

寒烧涧中槱(yǒu):冷风吹着涧中柴草燃烧起来取暖。

神迷路多迂:神灵迷路而迂回。

但惭去越早:只感到离开得太早了。

不遂名山游:没能成行游览名山胜迹。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高启所作,写于明弘治年间。诗中描绘了作者从越州城出发,经过龛山到达海陬(海边)的情景。前五句描写了作者在越州城出发时的情状;中间十句写沿途所见景物以及自己的感慨;最后五句抒发自己的情怀。

全诗以时间为序,按照“我”出发—“我”经过—“我”到达的顺序叙述。首二句点明“我”出发的原因,为下文作铺垫。接着四句写沿途的景色及“我”的心情。第三句写“我”在途中遇到的敌人和“我”对敌人的仇恨,第四句写“我”在途中的处境。第五、六句写“我”到达海陬后的感慨。结尾五句则抒发了“我”的豪迈情怀。整首诗歌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首联两句交代了吴三桂出兵原因。

颔联两句写出征吴三桂大军在前线的情况。

颈联两句写自己到达海陬后的感受。

尾联两句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