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回荒山开,如出古塞门。
惊沙四边起,寒日惨欲昏。
上有饥鸢声,下有枯蓬根。
白骨横马前,贵贱宁复论。
不知将军谁,此地昔战奔。
我欲问路人,前行尽空村。
登高望废垒,鬼结愁云屯。
当时十万师,覆没能几存。
应有独老翁,来此哭子孙。
年来未休兵,强弱事并吞。
功名竟谁成,杀人遍乾坤。
愧无拯乱术,伫立空伤魂。

【注释】

①奉口之战:指唐朝末年,安史之乱时的一次战争。奉口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②荒山开:荒芜的山岗出现,说明经过战争破坏后,这里又荒凉了。

③如出古塞门:仿佛是从古代边塞的门里走出来。

④惊沙四边起:战马奔驰,扬起的风沙四处飞扬。

⑤寒日惨欲昏:天气寒冷而阴沉,好像要下雪的样子。

⑥饥鸢声:饥饿的野鸟叫声。

⑦枯蓬根:枯萎的蓬草的根部。

⑧白骨横马前,贵贱宁复论:战场上,倒下的士兵尸骨纵横,无法区分谁的地位高谁低。

⑨不知将军谁:不知道是谁的将军。

⑩此地昔战奔:这里是当年打仗撤退的战场。

⑪我欲问路人:我想请问路过的人。

⑫前行尽空村:前面走,已经没有村庄了。

⑬登高望废垒:登上高处远望废弃的营垒。

⑭鬼结愁云屯:好像有鬼魂聚集,愁云密布。

⑮当时十万师:当时的安禄山叛军有十万人之多。

⑯覆没:溃败。

⑰独老翁:独自一个老人。

⑱来此哭子孙:到这里为死去的子孙哭泣。

⑲年来未休兵:这些年战事不断。

⑳强弱事并吞:强者吞并弱者,弱小者被消灭。

㉑功名竟谁成:最终的功名谁来成就?

㉒杀人遍乾坤:到处都有被杀的人。

��推愧无拯乱术,伫立空伤魂:惭愧自己没有办法拯救这场混乱,只能站在那里伤心难过。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公元875年(唐大历年间),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后,在奉先(今陕西凤翔)称帝,建元“圣明”。不久,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收复京师长安,平定了安史之乱。诗人在长安奉先作《过奉先》,以抒写对唐玄宗和肃宗平定安史之乱的感慨。诗中用比兴手法,把奉先战场与历史名将的征战相比,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看法。

首联“路回荒山开,如出古塞门”,意思是说:道路曲折,从荒无人烟的山冈上蜿蜒而过;宛如从古老的边塞城门里出来一样。这两句写出了从奉先到战场的艰难险阻,以及诗人对战场环境的感受。

颔联“惊沙四边起,寒日惨欲昏”,意思是说:战马奔腾,扬起的风沙随风而起;天色昏暗,令人感到寒冷,就像要下雪一样。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战场环境的恶劣,以及诗人对战场环境的感受。

颈联“上有饥鸢声,下有枯蓬根”,意思是说:在战场上,饥饿的野鸟叫声此起彼伏;而在地面上,枯萎的蓬草的根部随处可见。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战场上的荒凉景象,以及诗人对战场环境的感受。

尾联“白骨横马前,贵贱宁复论”的意思是说:战死的将士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不论地位高低,都成了刀下之鬼。这两句写出了战场的残酷,以及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整首诗以比兴手法,把奉先战场与历史名将的征战相比,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看法。同时,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悲哀,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表达方式既真实、深刻,又富有诗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