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为把双蛾蹙,《水调》、《梁州》歌续续。江南年少未曾闻,元是当时供奉曲。
朝使今年海上归,繁华休说乱来非。梨园散尽宫槐落,天子愁多内宴稀。
始知欢乐生忧患,恨杀韩休老无谏。伤心不见昔人歌,汾水秋风有飞雁。
此日西园把一卮,感时怀旧尽成悲。含情欲为秋娘赋,愧我才非杜牧之。
此诗由明代著名诗人高启创作,是一首描绘音乐和宫廷生活的佳作。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诗歌原文:
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相逢为把双蛾蹙,《水调》、《梁州》歌续续。江南年少未曾闻,元是当时供奉曲。朝使今年海上归,繁华休说乱来非。梨园散尽宫槐落,天子愁多内宴稀。始知欢乐生忧患,恨杀韩休老无谏。伤心不见昔人歌,汾水秋风有飞雁。此日西园把一卮,感时怀旧尽成悲。含情欲为秋娘赋,愧我才非杜牧之。诗意解释:
- 相逢为把双蛾蹙:描述了一种特定的舞蹈形式,其中舞者用双眉紧蹙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 《水调》、《梁州》歌:《水调》和《梁州》是古代的两种乐章名,这里可能指代了特定的乐曲或歌曲。
- 江南年少未曾闻:表达了这首曲子在江南地区并不常见,可能是较为特殊的艺术表演。
- 元是当时供奉曲:表明这首曲子在当时被视为重要,可能是因为其内容或者表演方式特别。
- 朝使今年海上归:这里的“朝使”可能指的是被派遣出使的官员,而“今年”和“海上”则可能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距离。
- 繁华休说乱来非:表达了对于过去繁华时期的怀念,但同时也隐含了一种担忧,担心这种繁华不再。
- 梨园散尽宫槐落:描述了皇家园林中梨园(可能与皇家音乐有关)的场景,以及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场景的变化。
- 天子愁多内宴稀:反映了帝王内心的忧虑,可能是因为宫廷中的宴会减少或者政治上的不稳定。
- 始知欢乐生忧患:表达了一种哲学上的认识,即表面的欢乐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的痛苦或忧虑。
- 伤心不见昔人歌: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但同时也可能因为现实的失落而感到伤心。
- 汾水秋风有飞雁:借用自然景象来隐喻人事变迁,秋风中的飞雁可能象征着离别和远行。
- 此日西园把一卮:描述了在某个特定的日子,诗人在西园中饮酒的情景。
- 感时怀旧尽成悲: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过去的怀念所带来的悲伤。
- 含情欲为秋娘赋:诗人想要为秋天的女子赋诗,这可能意味着他对女性的美丽和哀愁有着深刻的感悟。
- 愧我才非杜牧之:表示诗人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足以达到唐代诗人杜牧的水平,这可能是自谦之语,也可能反映出诗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 诗歌鉴赏:
- 情感丰富: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情感描绘,展示了作者对于音乐、宫廷生活和历史变迁的深刻理解。
- 艺术手法:运用了许多传统的艺术手法,如双关语、典故等,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主题深远:这首诗的主题不仅仅是对音乐的描述,还包括了对历史的回顾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此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中的内容来看,应该是在至正己亥年间(即1369年左右)。
- 作者生平:高启,字季迪,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的文学家,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为“吴中四杰”。他的作品广泛流传于后世,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 诗词风格:
- 典雅:此诗语言典雅,无论是使用的词汇还是句式结构都非常考究,体现出古典诗词的高雅之美。
- 抒情:此诗充满了抒情色彩,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音乐、历史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 文化意义:
- 传承历史文化:此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绘,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 激发审美情趣:此诗的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能够激发读者的审美情趣,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高启的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对音乐、历史和人生的深刻理解。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都非常丰富,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