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成区脱,霜空一岭横。
野烟胡骑猎,寒柝戍楼声。
峰刺高天近,云量巨谷平。
微茫山尽处,当日大宁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注意不要遗漏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进行赏析。
“北望成区脱,霜空一岭横。”这两句的意思是:向北远眺,只见群山连着连绵不绝的平原。这一句写诗人登高所见,从远处看过去,连绵不断的平原就像一幅巨大的画卷铺展在北方,而那些山峰则像巨幅画卷上的横条一般,把画面分割开来。
“野烟胡骑猎,寒柝戍楼声。”这两句的意思是:草原上炊烟袅袅升起,远处传来阵阵猎骑的号角声;边关烽火台里传出阵阵报晓的梆声。这里描绘出边塞辽阔的地域与壮阔的自然景色。猎骑是古代边地巡逻时所骑马上的士兵,他们骑着马奔驰在草原上追逐野兽,发出阵阵号角声。边防哨所里传来的更夫敲梆子的声音,这是边关士兵在值勤时用来报晓的信号。这一句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来渲染边塞的荒凉、寂寞、冷清的气氛。
“峰刺高天近,云量巨谷平。”这两句的意思是:山峰直插云霄,仿佛要刺破天空。云彩遮蔽了山谷,使整个山谷变得平缓起来。这两句写出了边塞奇伟的景象,突出了边塞的雄伟壮丽。
“微茫山尽处,当日大宁城。”这两句的意思是:远远望去,在山的那一边,是曾经的大宁城。这一句点出了诗人的行程和目的。大宁城就是大定府,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这两句写出了边塞奇伟的景象,突出了边塞的雄伟壮丽。
【答案】
译文:
向北遥望,只见群山接连不断,无边无际。
草原上炊烟缭绕,牧民正在放牧狩猎。边疆烽火台上传来阵阵梆声,边关士兵正在值更。
山峰高入天际,直刺云端,山腰以下,云雾笼罩。远处山冈被云雾遮掩,看不见边塞城池,只能依稀看出昔日的大宁城遗址。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随军远征的情景。首句先以“北望”领起全诗,点明诗中主人公所在的位置。“成区脱”,即长城,这里指长城一带。长城作为我国西北边陲的象征,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它横跨崇山峻岭,绵延千里,气势宏伟,雄伟瑰丽,令人肃然起敬。
二句写景。诗人由北望转为南望,视线越过长城向南延伸,视野开阔。他放眼望去,只见一片广袤无垠、一望无际的平原延展至远方。“平原”二字,不仅给人以宽阔的感觉,而且使人联想到那广阔的原野上牛羊成群,一派和平安宁景象。
三、四句写边关景色。“猎骑”指边关巡逻的骑兵,“戍楼”指边塞上的烽火台。诗人登上长城后举目四望,只见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烟雾弥漫,一群群牧民正在放牧射猎。“胡骑”指少数民族的骑兵或游牧部族,这里特指蒙古族。“猎骑”与“胡骑”相对称,互文见义。
五、六句写边关夜景。“戍楼”、“柝”(jiao)都是边关的设施,前者专指烽火台,后者泛指报更的梆声。夜幕降临,烽火台里的梆声此起彼伏地传来,边关士兵们正在进行值更工作。
七、八句写边塞晨景。日出之前,山峦叠嶂,云雾弥漫,难以辨清远近高低。这时,只见群峰挺拔,直插云霄,仿佛要刺破天空,给大地带来一线光明。山腰间白云缭绕,山巅之上云海茫茫,山脚之下云雾蒙蒙,整个山脉似乎被一层白纱裹住。
最后两句写边塞远景。随着太阳冉冉升起,远山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但大宁城的遗址依然隐约难辨。原来,由于地势的原因,站在山上很难看到大宁城的具体轮廓,因此诗人用“山尽处”来暗示大宁城的位置。
这首诗写得气势恢宏,意境雄浑,既刻画了边关风光的雄奇险峻,又表现了将士们戍守边关的豪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