驽骀产冀北,十五以为群。
秋风饱刍豆,蔟蔟如云屯。
中有八尺姿,天矫同游麟。
饥餐玉山禾,渴饮瑶池津。
路远不易得,终岁恒苦辛。
盗蹠曝人肝,金玉如烟尘。
颜回一瓢饮,难免陋巷贫。
斯理自古来,仁人胡叹哉。
感寓
诗句解析:
驽骀产冀北:
“驽骀”指的是不敏捷的马,比喻才能平庸之人。
“冀北”是指古代地名,此处指北方边地。
寓意平庸之才生在边远之地,不易被赏识。
十五以为群:
“十五”可能指年龄,也可能暗指十五方成群。
“以为群”表示认为他们只是一群普通之辈。
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才能不被重视的无奈与悲哀。
秋风饱刍豆,蔟蔟如云屯:
“秋风”和“刍豆”都是农作物的意象,象征着农业社会的背景。
“蔟蔟如云屯”形容人群密集如云,暗示了人多且杂。
描绘出一幅热闹非凡、人才汇聚的社会景象。
饥餐玉山禾,渴饮瑶池津:
“玉山禾”和”瑶池津”是神话中的食材,象征美好而稀缺。
表达了这些人物在困境中仍努力生存,渴望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质。
突显了他们在物质匮乏情况下对生活的渴望。
盗蹠曝人肝:
“盗蹠”即盗跖,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大盗,此处指贪婪的人。
“曝人肝”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贪婪之人的行径,将人的生命视为可以随意剥夺的物品。
揭示了贪婪对社会和个人的破坏性。
颜回一瓢饮,难免陋巷贫:
引用孔子弟子颜回的故事,他虽然生活清苦但精神独立。
通过对比表达了即使是圣人也有贫穷之时,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反映了作者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道德坚持。
斯理自古来,仁人胡叹哉:
这里的“斯理”可能指的是道理或真理。
“仁人”指的是品德高尚的人。
表达了一种观点:即使遵循道德原则,也难以避免人生的苦难。
反映出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无奈感慨。
译文:
驽骀生于北地,被视为众人之一,年过半百,却无显著成就。秋天收获后,虽有粗糠豆叶充饥,然仍无法满足口腹之欲。饥困之际,只能以玉山之粮为食,口渴时只能求于瑶池之水。身处远方,行路艰辛,一年到头,辛苦劳累。然而,世间不乏像盗跖一样的人,贪婪至极,视他人生命如草芥,毫无顾忌。相比之下,即便像颜回这样的贤者,也不得不常居陋巷,过着清贫的生活。自古以来,这个道理一直存在,为何仁人君子还要感叹命运之不公呢?
赏析:
《感寓》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身份人物的生活状态和遭遇,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并表达了对于这种状况的不满和忧虑。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现状的描写,诗人试图传达出自己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深深感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隐喻,使得诗歌内容丰富而深邃,同时也增加了解读的难度。整体而言,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诗作,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文学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