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初歌第一歌,乾坤万物属中和。
醉乡能发天然乐,况复幽人情兴多。
【注释】昆峰:即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县西北。刘静修:名元亮,北宋文学家、书法家。中和:指中正平和。《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之器小者,为其君长而好利也。’其为政也,以俭得民。”
【赏析】《九日昆峰赐饮拟和刘静修先生九日九饮歌韵体》。诗题中的“昆峰”指嵩山,是宋神宗熙宁八年(西元一〇七五年)七月五日,哲宗赵煦即位后,由王安石任相,实行新法,将嵩山改名为“万寿”,并在此建了一座万寿寺。九月九日在万寿寺举行万寿宴乐。作者应诏前往赋诗,作此诗以和刘元亮的《九日九饮歌》。
首联“一饮初歌第一歌,乾坤万物属中和”。诗人首先开篇就提出了一个疑问:“一饮初歌,乾坤万物属中和?”这一句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中和之道,是儒家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代表着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在这里,诗人通过对“中和”这一概念的提出,表达了自己对于天地间万物本原的探索和理解。他认为,无论是天地万物,还是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在追求一种中和之道,以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
颔联“醉乡能发天然乐,况复幽人情兴多”。“醉乡能发天然乐”,这是诗人对“中和”理念的进一步阐释。在他看来,醉乡之中,人们可以忘却尘世的烦恼和忧愁,从而获得一种天然的愉悦和满足。这里的“醉乡”,不仅仅是指饮酒带来的快乐,更是指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人们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感受大自然的韵律和节奏,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颈联“闲云野鹤皆朋友,流水高山任所居。”“闲云野鹤皆朋友”,这是诗人对自然界中万物的一种赞美和向往。他认为,无论是闲云还是野鹤,都是大自然的朋友,它们各自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和家园。在这里,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将人比作“闲云野鹤”,认为他们都应该拥有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而他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与自然相融合,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共鸣。
尾联“九日昆峰赐饮拟和刘静修先生九日九饮歌韵体”。这是全诗的最后一句,也是对整首诗的主题和主旨的总结和升华。诗人在这里再次提到了“九日昆峰赐饮”这一事件,表示自己将会用诗歌来回应这次宴会。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这次宴会的期待和喜悦之情。他认为,这次宴会不仅是一种荣耀和荣誉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追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能够表达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和赞赏。
这首诗以“九日昆峰赐饮”为主题,通过诗人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个人的情感体验。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文化元素,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才华。同时,诗人还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