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谢星岩剑气横,端溪涛静走鲵鲸。
旌旗又动伊山色,刁斗更闲夜月声。
忽向高楼闻赵倚,遂令危坐耸陈惊。
若非缘假并州旧,那得披云睹太清。
冒嵩少公祖见惠佳刻诗扇答谢
光谢星岩剑气横,端溪涛静走鲵鲸。
旌旗又动伊山色,刁斗更闲夜月声。
忽向高楼闻赵倚,遂令危坐耸陈惊。
若非缘假并州旧,那得披云睹太清。
【注释】
- 冒嵩少公:即冒襄,字伯言,号青门居士。冒襄是冒辟疆的堂兄,冒氏三兄弟中排行最小,为人豪爽、好客,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称。他与冒辟疆、陈贞慧并称为“冒氏三杰”,与名士侯方域、魏禧、舒位等过从甚密。崇祯三年(1630),冒襄曾因抗清义举被清廷通缉。崇祯四年(1631)避居南京后复入山海关,后隐居于白门(今南京)。明末诗人,散文家、词曲家,有《白门集》。
- 谢星岩:冒襄的字。
- 端溪:砚石名。
- 鲵鲸:指大鱼,喻大物。
- 旌旗:古代用彩色丝绳或帛做成的旗子,借指军队。
- 伊山:地名,在今安徽和县南。这里泛指南方。
- 刁斗:古军中夜间巡更时所击之器,形如壶,柄长二尺余。
- 高楼:指京城长安城西建业寺中的高楼。
- 赵倚:指晋代赵王伦篡位时,司马伦的侍从官赵粲,后任黄门郎。
- 危坐:端正地坐着。
- 陈惊:指陈蕃,东汉人。
- 并州:即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
【赏析】
冒襄此诗作于崇祯三年(1630)春初。当时冒襄避居南京,与名士侯方域、魏禧、舒位等过从甚密。崇祯四年(1631)避居山海关后隐于白门。
冒襄以“星岩”为名,表明其志向与抱负。他渴望像北斗星那样高远明亮,照耀四方;他希望象江水一样,源远流长,永不停息;他还期望能够像宝剑那样锋利无比,劈开一切障碍。然而现实却是他屡遭挫折,壮志未酬的无奈与苦闷。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的。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前途渺茫的忧虑以及怀才不遇的悲愤情绪。
首联写诗人面对“剑气横空”的星岩,感慨万分,但自己却无才可展,只能仰视天象,徒增愁思。颔联写诗人看到端溪一带涛声如雷,仿佛有巨鲸在游弋。颈联写诗人在长安城中听到赵倚吟唱《行路难》,心中为之震动,不禁肃然起敬;同时,他又感叹自己的遭遇如此不幸,以致不能披云直上,见到太清仙境。尾联写诗人虽然身在长安,心却依然飘泊无定,无法安定下来。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自己身世坎坷的哀叹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深刻反思。
冒襄的诗作多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不仅关注国家大事,还关心民生疾苦,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