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行拟送子,惆怅未能晓。
起来望瑽阇,沈沈但深杳。
遥闻棹歌声,杂然出树杪。
想子遂群动,使我心有栗。
昔贤愿抱关,此意亦可了。
【注释】
宵行:在夜里行走。拟:打算,准备。惆怅:忧伤,失意。晓:早晨。瑽(yǎo)阇:山间小径。沈沈深杳:沉沉的夜色中看不到什么。棹声:船桨声。杂然出树杪:树枝上传来阵阵桨声。想子:想象友人离去的情景。遂:随着。心有栗:心里发凉。抱关:抱着关闭的门户、关口。此意:这心意。了。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于元和五年(810)诗人任福建观察使时,作者与陈君彦质在莆田相别,诗人因未能追上陈君而怅然,于是写了五首诗。前四首写追送不及的遗憾,最后一首表达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惜别的伤感。
首句“宵行拟送子”,点明时间是在夜晚,为下文写不能追上陈君作了铺垫。次句“惆怅未能晓”,说明诗人因不能及时追上而感到十分悲伤。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汉代董仲舒《士不遇篇》:“‘白首下杜门,摧眉学书剑’,乃知文才难,一为儒生误。”表达了自己对友人既羡慕又惋惜的心情。
“起来望瑽阇,沈沈但深杳”两句,写诗人在夜间出来,站在瑽阇上远眺,只见茫茫夜色中看不到任何一点人烟,只有远处的江水在潺潺流动,显得十分寂静而幽深。
“遥闻棹歌声,杂然出树杪”两句,写诗人听到船上传来的桨声,知道朋友就要走了,不禁更加惆怅,心中不由得一阵寒意。
“想子遂群动,使我心有栗。”是说想到友人就要离开,就像一群动物被惊动了一样,诗人感到心里发凉,十分害怕。这里的“栗”,是形容诗人内心的不安。
“昔贤愿抱关,此意亦可了”两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概括。诗人想起古代那些抱关自守的人,认为他们能够远离纷扰,过着隐居的生活;现在自己却只能在这里徘徊,无法追随友人而去,真是令人感慨万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