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或千古,如何不念之。
此地一相失,徘徊空尔为。
扰扰行路人,肩摩各东西。
当其一投分,谁能无相离。
辟如未相识,纷纷复谁思。
底须似师冕,而必某在斯。
【注释】
一别或千古,如何不念之:离别有时可能隔千载,怎能不思念。
此地一相失,徘徊空尔为:这里我失去了你,徒然地徘徊而已。
扰扰行路人,肩摩各东西:路上的行人,肩摩肩,各走各的路,背影分东西。
当其一投分,谁能无相离:一旦他们彼此投合,又怎能不分别呢?
辟如未相识,纷纷复谁思:如同不曾相识的人,又怎么能思考他们的来路去处呢?
底须似师冕,而必某在斯:何必像师冕一样有形迹可寻,而一定要在这里找到。
【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送友人赴任时。首联说与友人一别后,不知何时能再相逢;颔联说与友人一别后,不知何处是归途;颈联说与友人一别后,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相见;尾联说与友人一别后,不知道何时才能再次相见。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一别或千古,如何不念之”:这次别离可能是千年之久的事了,怎能不想它呢?“一别”指与友人离别。“或”表推测,“千里”代指朋友远去的地方。这是第一句,写诗人与友人分别后,心中一直怀念着这位朋友。
“此地一相失,徘徊空尔为”:我在此地与你相遇,却因分手而无法与你相见,只能空自徘徊。这里的“相失”指的是与友人相遇。“徘徊空尔为”,是说虽然自己曾与友人相遇,但终究因分手而未能长久相处,只能空自徘徊。
“扰扰行路人,肩摩各东西”:路上行人众多,肩摩背接,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这里的“扰扰”形容行人之多。“肩摩”比喻人们肩并肩、肩挨肩地行走。“各东西”表示各自走各自的路。这是第二句,写诗人在离别之际,看到许多行人都各奔前程,不禁感慨万分。
“当其一投分,谁能无相离”: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投缘相聚在一起,又怎能不分别呢?“投分”指投缘相聚,意即双方心意相通、志趣相投。“谁”字是反诘词,表示疑问语气。这是第三句,写诗人对朋友未来的担忧和不安。
“辟如未相识,纷纷复谁思”:就像我们从未相识过一样,你又怎么能知道我对你的思念之情呢?“辟如”相当于“譬如”、“好像”。这是第四句,写诗人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和不安。
“底须似师冕,而必某在斯”:何必要学那个老师冕冠的样子,到处寻找他的身影呢?“底须似师冕”意为没有必要学那个老师戴着冕冠四处寻找的样子。“而必某在斯”意为一定要在这里找到他的身影。这是最后一句,诗人劝慰朋友不必过于担心自己的未来命运,因为无论如何他都会在某个地方等待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