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水沉沙,巴猿咽雨。泪尽潇湘竹死。多情怨魄,何处飞来,声在万重云里。肠断行吟放臣,去国佳人,地遥天迩。悄空山,月冷风清,惟见野棠如绮。
记向日、琼户珠帘,樱唇簧舌,吹商呵徵。朱颜尚在,十二阑干,回首不堪重倚。沧海桑田有时,海若未枯,愁应无巳。到明朝、赢得浮花满树,锦毇霞碎。

【注释】

陇水沉沙:陇山之水流入沙地,形容水流。

巴猿咽雨:指巴蜀之地猿声哀怨,雨声凄切。

潇湘竹死:潇湘一带生长的竹子已经枯死了。潇湘,泛指湖南一带,潇、湘皆指湘江。

多情怨魄:多情的冤魂,怨魄,指死后化为鬼魂的人。

行吟放臣(xíng yín fàng chén):指屈原。

去国佳人:指宋玉《九辩》中“去国离乡兮”之句所云“去国离邦兮”之意。

悄空山:寂静无声的山。

野棠(táng)如绮(qǐ):野棠花如同锦绣般绚丽多彩。野棠,即野蔷薇。

向日、琼户珠帘:指古代女子居住的地方。

十二阑干:十二曲栏杆,指高楼。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迁。

海若未枯,愁应无巳:海神不会枯竭,所以忧愁也永无止尽。海若,传说中的北海之神名。

【赏析】

此词以写景为题,借咏物抒怀。作者通过描写湘竹、怨猿、悲梅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全词意境清远,情感深沉,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首句“陇水沉沙”,描绘了一幅荒凉的景象,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接着“巴猿咽雨”,则又增添了一丝哀婉之情。这两处景象的描绘,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调。

“泪尽潇湘竹死”,进一步渲染了作者内心的悲凉。潇湘竹已枯,而作者却无法释怀,只能独自承受这份苦楚。这种痛苦与无奈,让人深感其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煎熬。

“多情怨魄,何处飞来,声在万重云里。”这句诗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他感叹自己的多情怨魄,为何会飘散至此,声音被重重云层所阻隔。这种无奈与悲凉,更加深了他内心的孤独感。

“肠断行吟放臣,去国佳人”,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感叹自己的行吟放臣身份,以及远离故国的佳人。这种身份与境遇,使得诗人倍感凄凉,同时也引发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悄空山,月冷风清,惟见野棠如绮。”这句诗以空山、月冷、风清等自然景物为背景,展现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画面。然而,在这美好的画面背后,却隐藏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无尽悲伤与无奈。

“记向日、琼户珠帘,樱唇簧舌,吹商呵徵。”这句诗则将诗人的情感带回到了过去的时光。他回忆起当年与佳人共度美好时光的场景,那时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甜蜜与幸福。然而,如今却只剩下一片凄凉与孤寂。

“朱颜尚在,十二阑干,回首不堪重倚。”这句诗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极致。他感叹自己的朱颜尚在,但如今却只剩下十二阑干可倚。这种无力回天的感觉,让他倍感沉重与绝望。

“沧海桑田有时,海若未枯,愁应无巳。”这句诗则为全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它表达了一种哲理性的观点: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只要心中有爱,就能抵御世间的一切苦难。这种观点既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也表达了他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

整首词通过对湘竹、怨猿、悲梅等意象的描写,以及对自己身份、境遇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无限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词风清丽脱俗,情感深沉而真挚,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和心灵触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