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百花尽,绿叶自成帷。翛然惊破残梦,何许一黄鹂。独上高楼凝望,不见阳春去处,惟见草离离。且喜画梁燕,还傍旧巢归。
理纨扇,清竹簟,试单衣。莫思身外闲事,有酒便须挥。蝼蚁王侯同尽,何用名标竹帛,留与后人疑。坐久暮天碧,月在绿杨枝。
【解析】
“水调歌头”为宋词中常见的题目,多指词人创作的一首词,是宋代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作之一。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作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当时苏东坡任密州知州,在赴任途中经过黄州。作者触目惊心地发现,春天已经过半,而百花凋零,绿叶成帷;又见草离离,燕子归来。于是触物兴感,写下了这首词。全词写景抒情,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人生、社会的看法。
本词以写景起笔,首句“雨过百花尽,绿叶自成帷。”描绘出一幅春末夏初的景象。雨后百花凋谢,绿叶茂密成帷,这是自然界的景色,但作者却从中看到了一种生机,这正符合他此时的心态。次句“翛然惊破残梦,何许一黄鹂。”写梦中惊醒。诗人因看到“草离离”,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在梦中。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无生命的花草也仿佛有了生命一样。
接下来写独上高楼,凝望四周,不见阳春去处,惟见草离离。“独上高楼凝望”,写人物的动作与心理。一个“独”字,不仅写出了词人孤独的心情,更表现出他内心的苦闷与烦乱。“草离离”既写出了环境之清幽,又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凄清。
然后写“且喜画梁燕”一句,点出季节,并抒发自己的情感。燕子归来,说明春天又回来了。而词人此时虽然还处在“独上高楼”的状态之中,但却已能“见草离离”。这既是对上文“草离离”的呼应,又是对下文的铺垫。
接着写“理纨扇,清竹簟”两句,写自己解衣就寝的情景。作者解衣就寝之后,便“莫思身外闲事”,意思是说不要再想那些身外的事情了。因为只有放下一切,才能专心致志地享受这美好的春夜。
最后写“蝼蚁王侯同尽,何用名标竹帛”两句,表达对名利的淡泊和人生的哲理。作者认为,蝼蚁虽小,地位卑下,却能与王侯并列,可见其价值并不取决于它的地位高低。因此作者认为,一个人应该像蝼蚁一样,不追求虚名,只求活得真实、充实。
最后写“坐久暮天碧,月在绿杨枝。”两句,写词人深夜饮酒赏月的情景。词人坐在酒楼上,欣赏着美丽的夜景,直到夜色渐深,月亮高悬在绿杨枝头。此情此景,使人陶醉其中。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全篇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将读者带入到词人的情感世界当中去。
上片写雨过花谢,绿叶成帷,燕子归来。词人从“雨过百花尽”入手,描绘出一幅春末夏初的景象。雨后百花凋谢,绿叶茂密成帷,这是自然界的景色。然而,词人却从中看到了一种生机。这一“绿”字写得传神,它不但给人以视觉的感受,而且给人以心灵上的触动。接着写独上高楼,凝望四周,不见阳春去处,惟见草离离。“草离离”既写出了环境之清幽,又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凄清。然后写“且喜画梁燕”,点出季节,并抒发自己的情感。燕子归来,说明春天又回来了。而词人此时虽然还处在“独上高楼”的状态之中,但却已能“见草离离”。这一“草离离”既是对上文“草离离”的呼应,又是对下文的铺垫。
下片写解衣就寝,不再想身外闲事。“莫思身外闲事”的意思是说不要再想那些身外的事情了,因为只有放下一切,才能专心致志地享受这美好的春夜。接着写“蝼蚁王侯同尽”,表达对名利的淡泊。作者认为蝼蚁虽小,地位卑下,却能与王侯并列,可见其价值并不取决于它的地位高低。因此作者认为,一个人应该像蝼蚁一样,不追求虚名,只求活得真实、充实。最后写“坐久暮天碧,月在绿杨枝”两句,写词人深夜饮酒赏月的情景。词人坐在酒楼上,欣赏着美丽的夜景,直到夜色渐深,月亮高悬在绿杨枝头。此情此景,使人陶醉其中。
整首词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困境和挫折,要有坚韧的毅力和积极乐观的精神;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尽情享受美好的生活,不要被名利所困扰,要像蝼蚁一样活得真实、充实。这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