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初淅淅,深夜故翩翩。
野白惊连水,窗明觉满船。
天低寒月下,河断北风前。
旅泊成淹滞,孤樯未可牵。

【注释】

黄昏:傍晚时分。淅淅(xì xī):雨声。翩翩:轻盈飘舞的样子。野白:野草的白色。惊连水:惊动了流水。窗明觉满船:指月光映照在船上,使船上显得明亮。天低寒月下:天色昏暗,寒月当空。河断北风前:河水断绝,北风在前吹拂。旅泊:旅行中住宿。淹滞:滞留,停留。孤樯:孤零零的船桅。

【译文】

黄昏时开始下起细雨,深夜时飘飘洒洒不停。野草上沾着点点白露,惊起流水一片片涟漪。月光映照在船上,船身显得格外明亮。天幕低垂,寒月高悬,河水已断流。北风吹来,我正漂泊在旅途之中。

【赏析】

此诗描写了一个旅人夜宿河边的情景。首联写黄昏时细雨初歇,深夜里雪花飘飘;颔联写雪落水边,触动水面,反射出明亮的月光;颈联写月亮升起在天空,但河水已经断流;尾联写自己正在漂流于途中。全诗语言平易质朴,情调宁静淡远。

这首诗是写一个旅人夜晚宿于河边的景象。首联从时间上说,是黄昏时细雨初歇,而到半夜却下起了雪花;颔联从空间上说,先写雪花落在水边,然后由水波荡漾,又触发了月光;颈联再写月亮升起在天际,但因河水已断流,所以月亮只能映照在天上;尾联则写诗人正在漂流于江上。整首诗没有一句正面描写“雪”,但处处可见其踪影。这种写法,虽不如杜甫、王维等大家那样直接点明“夜宿”和“雪”,但同样使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

“黄昏初淅淅,深夜故翩翩。”首二句写暮春之末,大雪将至之时,天气骤变,黄昏时的小雨刚停,深夜却又纷纷扬扬地下起雪花来了。乍看,似乎是两句对偶的诗句,其实,“初淅淅”与“故翩翩”并非对偶。这是因为“初淅淅”与“故翩翩”都是形容雪的声音。“淅淅”是雨声,是微风吹动树枝发出的声响;“翩翩”则是雪花在空中飞舞时飘落有声,也即“沙沙”之声。两句都写雪声,但却用不同的词加以描绘,这就形成了一种声音上的对比,使得后文所写的景物更加鲜明突出。

“野白惊连水,窗明觉满船。”三四两句紧承上句而来,进一步写雪后之景。“野白”指的是野外的白雪。“惊连水”是说积雪压断了流水,“连”、“断”两个字用得极妙。“窗明觉满船”则是说透过窗户看到外面一片雪白的世界,小船在雪中行驶,被白雪完全覆盖了。这两句不仅写出了雪后之景之状,而且通过“惊连水”和“觉满船”两个动词,写出了人在雪中行进时的感觉。同时,“窗明”与“觉满船”又与前句的“惊连水”相呼应,给人以动静相宜的感觉。

“天低寒月下,河断北风前。”五六两句紧承上四句而来,写雪后之景之态。“天低”是说因为大雪的缘故,天空显得很低;“寒月”指的是寒冷的月亮,这里既指天气冷,也暗含诗人此时心情的凄清孤独;“断”字则写出了河水被大雪封冻的情况。“河断”与上句的“天低”一样,都是写天气的,但它更具体地写出了当时的具体环境。而“北风前”既是写风的方向,也是写风的威力。这两句不仅写出了雪后之景之状,而且通过“天低”、“寒月”、“河断”和“北风”四个动词或名词的运用,写出了人在雪中行进时的感受和环境的变化。

“旅泊成淹滞,孤樯未可牵。”七八两句紧承上六句而来,写诗人此时的心情及处境。“旅泊”是说诗人在外旅行住宿,“淹滞”是说由于天气恶劣,诗人滞留在此无法前进。“孤樯”则是说只有一只小船,诗人只好把它当成自己的依靠。“未可牵”是说诗人此时还不想回家,他还要留在这里等待天气转好。“成”字和“未可”这两个动词用得很妙,既表现了作者此时的心情状态,也写出了作者此时的无奈处境。这两句既与前面的“天低”、“月下”、“河断”、“前”等词语相呼应,又为全诗增添了一份凄凉之情。

此诗虽然只写了一个旅人夜宿河边的情景,但是写得非常生动形象,尤其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表现旅人的心情和处境,使得诗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