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宇凭虚构,僧房隐树开。
窗间时见虎,山下或闻雷。
路绕岩腰上,泉通石骨来。
凄凉馀画壁,风雨半莓苔。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语言要注意以下方面: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析作品的写作手法;3.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4.赏析诗句中的精彩句段。答题时先指出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然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效果(如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意境深远、言简意赅、韵味十足等)。本题是一道诗歌鉴赏题,要求对本诗进行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全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从诗歌的意象、意境、技巧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联“梵宇凭虚构,僧房隐树开”,描绘出一幅寺院幽静而祥和的图画,“梵宇”指的是佛寺,“隐树开”,写出了山间古寺的宁静。

颔联“窗间时见虎,山下或闻雷”,写诗人所见所感。“虎”和“雷”都是自然界的声音,“虎”象征着山林中的猛兽。“时见虎”说明山中有猛兽在活动,“或闻雷”则表明山中有雷声在轰响。诗人通过描写这些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颈联“路绕岩腰上,泉通石骨来”,写诗人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泉水从岩石缝隙中流下,滋润着大地。这里的“岩腰”指的是山间的小路,“石骨来”是指石头上的水流。诗人通过描绘这一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尾联“凄凉馀画壁,风雨半莓苔”,写诗人看到墙壁上的画作被风吹雨打,变得模糊不清。这里的“画壁”指的是墙上的壁画,“莓苔”是指长满青苔的石头。诗人通过描绘这一景象,表达了自己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答案】

七月十四日同王徵君萧国录游云峰寺观壁间旧画墨龙有感

梵宇凭虚构,僧房隐树开。

窗间时见虎,山下或闻雷。

路绕岩腰上,泉通石骨来。

凄凉馀画壁,风雨半莓苔。

译文:

在寺庙中,我凭栏远眺,只见云雾缭绕,仿佛是虚幻的境界。而那山中的僧人却隐居在其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们坐在僧房中,窗外的树木郁郁葱葱,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有时候我还会看到老虎在窗前出现,有时还能听到山下传来雷声。山路蜿蜒曲折地环绕在山腰之上,泉水从岩石缝隙中流淌而下,滋润着大地。这种美景让人感到愉悦和舒畅。

当我走到山顶的时候,却发现那些曾经美丽的壁画已经被风雨侵蚀得模糊不清了。这让我不禁感叹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无情。

赏析:“梵宇凭虚构,僧房隐树开。”这是一首咏怀诗。首句写景,“凭虚构”,指凭借想象虚构出来的境界,以突出诗人置身仙境的感受。“隐树开”三字,既写出了环境的静谧,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恬淡。次句点题,点明是游云峰寺。第三句承上启下,“虎”字暗含“风”“雷”二字。“时见”二句进一步渲染环境之清幽。第四句写诗人登山之路,“岩腰”即山峰腰际,“岩腰上”,即山腰上,形容地势高峻,道路崎岖。

“路绕岩腰上,泉通石骨来。”这两句紧承第三句,写诗人登山途中所见的景致。“绕岩”,指环绕山岩。“泉通石骨”,是说泉水从山岩中流出,滋养着大地。这两句不仅描写了景物,而且寄寓着诗人的情感。

“凄凉馀画壁,风雨半莓苔。”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之凄寂悲凉。“凄凉”二字,不仅写出了环境的变化,还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全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