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池亭同啸咏,只今扶病少过从。
石阑花好几时发,林径苔深尽日封。
转觉春风愁见雁,可堪夜雨坐闻钟。
豫章归客能来别,乘取东城柳色浓。

忆廖氏池亭牡丹因寄文英友兄并约同饯范实夫

明代诗人刘崧七言律诗赏析

  1. 诗作原文
    忆昔池亭同啸咏,只今扶病少过从。
    石栏花好几时发,林径苔深尽日封。
    转觉春风愁见雁,可堪夜雨坐闻钟。
    豫章归客能来别,乘取东城柳色浓。

  2. 注释与译文

  • 忆昔池亭同啸咏:回忆起以前在池亭中共同吟诵诗句的情景。
  • 只今扶病少过从:如今的身体状况不佳,很少能够一起出游。
  • 石栏花好几时发:石栏杆旁的花朵开放了很长时间。
  • 林径苔深尽日封:林间的小径上长满了苔藓,几乎一整天都被覆盖着。
  • 转觉春风愁见雁:随着春风的到来,我不禁想起了远方的亲友,心中充满了忧愁。
  • 可堪夜雨坐闻钟:夜晚的雨声和寺庙里的钟声交织在一起,令人感到难以忍受。
  • 豫章归客能来别:期待着一位来自豫章的旅人能够来与我告别,共度一段时光。
  • 乘取东城柳色浓: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再次乘船前往东城,享受那里的美景。
  1. 诗作解读
  • 怀旧情感: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在身体状况的担忧。
  • 自然景象:诗中的“石阑花”、“林径苔”等词语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观画卷。
  • 季节变化:通过对春风、夜雨等自然现象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四季更替的感受和思考。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明朝时期,文人墨客常常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 作者信息:刘崧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个人情感。
  • 艺术特点:刘崧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人物心理和描绘自然景色。
  1. 与其他诗歌的比较
  • 同题异构:与其他关于池亭和牡丹的诗歌相比,刘崧的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更为独特,更加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
  • 意象运用:诗中的“石阑花”、“林径苔”等意象生动形象,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 情感表达:与多数诗歌侧重描绘景物不同,刘崧这首诗更多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1. 文化意义
  • 园林文化:通过对池亭、牡丹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古代园林文化的繁荣景象。
  • 友情主题:诗中多次提及与友人相聚的场景,体现了古人重视友情的传统美德。
  • 自然与人的关系: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抒发,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1. 结语
    《忆廖氏池亭牡丹因寄文英友兄并约同饯范实夫》是明代诗人刘崧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的“忆昔池亭同啸咏”一句回忆了过去与友人在池亭中吟诗作乐的欢乐时光;而“只今扶病少过从”则揭示了诗人现在的身体状况不佳,无法再与朋友一同欢聚。诗中还描绘了池亭中盛开的花朵、茂密的苔藓以及夜晚的雨声和寺庙的钟声,这些细节都为整首诗增添了浓厚的抒情色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