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沔重围势已摧,南门烽火划相催。
尘沙远逐离人去,风雨潜随暴客来。
草色渐从烧后长,梅花偏向道傍开。
极知行路难如棘,已信愁心冷似灰。
【注释】
乙已:即嘉靖五年(1526年)正月八日。抄寇:指抄掠抢劫的盗贼。避抄:躲避强盗的袭击。由南富入王山:从南面进入王山,指避居南方山中。
东沔(mǐn):指今湖北汉水流域一带,当时是明王朝的防线。重围势已摧:重兵把守的防线已被击破。
南门烽火划相催:指东南方向的战事不断传来战报,催促着人们赶快离开。烽火、南门、东南、催:都是关键词。
尘沙远逐离人去,风雨潜随暴客来:尘土飞扬,随着人们的离去而四处飘散;狂风暴雨,伴随着盗贼的来临。尘沙、离人、暴客、风雨:都是关键词。
草色渐从烧后长,梅花偏向道傍开:草木的颜色渐渐从被火烧过的土地上生长出来;梅花却朝着路旁开放。草色、烧后、道傍、梅花:都是关键词。
极知行路难如棘,已信愁心冷似灰:深知走这条路比荆棘更艰难;已经相信忧愁的心思像灰尘那样冰冷了。极、知、行路、如、棘、愁心、冷、灰:都是关键词。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嘉靖五年(1526)因避盗寇之乱而隐居王山所作。全诗四句,每句五字,共二十字,表达了诗人对乱世流离之苦的深切感受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之情。
首句“乙已正月八日雨避抄寇由南富入王山”,交代了创作背景。乙已是农历正月初一,诗人为避抄盗,从南面进入王山。
第二句“东沔重围势已摧”,点明了王山地处东沔重围之中,形势危急。这句中的“重围”指的是明王朝派往东沔的兵力,而“势已摧”则表明这些兵力已经无力回天,东沔地区已经被攻破。同时,“重围”也隐喻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困境和压力。
第三句“南门烽火划相催”,描绘了东南方向战事的紧张局势。烽火连天,战马嘶鸣,催促着人们赶快离开危险之地。这句中的“烽火”既指战争烽火,又暗示了社会的不安和动荡。
第四句“尘沙远逐离人去,风雨潜随暴客来”,进一步描绘了逃亡者的痛苦与无奈。尘土飞扬,随着人们的离去而四处飘散;狂风暴雨,伴随着盗贼的来临。这句中的“离人”指的是被迫离开家乡的百姓,“暴客”则是指劫掠的盗贼。
第五句“草色渐从烧后长,梅花偏向道傍开”,表现了自然景物的变化与人类命运的交织。草木在被火烧过的土地上重新生长起来,而梅花却在路旁盛开,似乎在嘲笑着人类的苦难与无常。
最后一句“极知行路难如棘,已信愁心冷似灰”,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与忧虑。他知道走这条路比荆棘更难,但他已经相信忧愁的心就像冷灰一样冰冷。这句中的“行路”、“愁心”都与前文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未来命运的担忧。整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境遇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