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何年削翠铜,已无枝叶动秋风。
谁知千尺明堂柱,尽在深山大泽中。
【题解】此诗是一首咏物诗,借古色铜柱的不显晦涩之象来比喻那些有才德而隐没在山林中的人。全诗以咏物起兴,由物及人,托物讽世,含蓄隽永。
【注释】1.古色:指铜质的颜色,也泛指古代的色彩。2.翠铜:青绿色的铜。3.枝叶:指树枝和树叶。4.秋风:秋天的风。5.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多建在大泽深处或高高的山岩上。6.大泽:大的水池。7.深山:高大的山。8.晦涩(huìshù):深奥隐秘,不易理解。9.千尺:一千尺,极言其高;一作“百尺”,一作“十丈”。
【赏析】此诗借物喻人,托物讽世。诗人以咏古色明堂柱起兴,由物及人,意在表达对隐居之士的赞美与推崇。
首句写古色明堂柱,用“削翠”形容古色明堂柱的颜色,突出其古朴苍劲,色彩深沉,暗合作者的性情。次句写古木幽篁,虽已枝繁叶茂,但无人欣赏,只受秋风摧残,暗示那些有才德却得不到重用的贤能之士,虽然才华横溢,但却无人赏识,只能被冷落、遗弃,处境凄凉。第三句写千尺明堂柱,虽已无主,但仍然屹立在那里,象征着那些有才能但未得到重用的人,虽然遭受冷落,但志节坚贞,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永不动摇。末句写千尺明堂柱仍在深山大泽中,暗示那些有才能但未得到重用的人,就像千尺明堂柱一样,虽然身处偏僻之地,但仍然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绝不屈服于权贵的压力。
这首诗通过咏物来隐喻现实,寓意深远,富有哲理性和启示性。诗人通过对古色明堂柱的形象描绘,表达了对于隐居之士的赞美与推崇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对于现实的感慨。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