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渭水困鹰扬,兆入非熊鬓已霜。
搏击只今夸健翮,可能兀立睨沧茫。
【题解】
此诗据王嗣奭《杜臆》卷之二云:“《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序云:‘天宝末,从过秦州。’是时吐蕃犯边,诏天下征兵赴难,而公不得调,因寄家书以自宽。”又“题墨鹰下有一熊”,李元洛注:“墨鹰下,盖指墨池也。一熊,即‘雄’字。”按:本诗当为诗人在天宝末年(746)被征入朝为集贤学士时所作,当时作者身居京师,却思念故园,有感于怀,遂成此篇。
【注释】
渭水困鹰扬 —— 渭水,古地名,在今陕西中部;鹰扬,意谓雄鹰飞翔。这里用“困”字,形容当时朝廷对李白的任用。
兆入非熊 —— 兆、非,皆指麒麟(传说中的一种祥兽);熊,指熊经,传说中黄帝所驯服的一种动物。这里用两个比喻,表示自己虽受召入京,但并未受到重用。
搏击只今夸健翮 —— 搏击,喻指仕途上的斗争;健翮,指强健的羽毛。这里用一个“只今”二字,点明自己虽然努力奋进,但仍未摆脱困境。
可能兀立睨沧茫 —— 兀立,指独立高远的样子;沧茫,指广阔的水面。这里用两个“可能”二字,表达了自己虽然暂时未得志,但仍有抱负,希望将来能够有所作为的意思。
【译文】
当年被渭水困住的时候,你像雄鹰一样展翅翱翔;如今你却只能屈居在京城之中,鬓发已白。
你如今仍然努力搏击风雨,但可能仍只能在苍茫的水面上独自屹立。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失意情怀的诗作。首联回忆早年的遭遇,借以抒发壮志不酬的感慨。颔联写当前处境的艰难,与颈联相呼应。颈联则写自己依然坚持操守,不甘沉沦的雄心。全诗情调低沉,但格调慷慨激昂。
首联“当年渭水困鹰扬”句,用渭水困住雄鹰的典故。渭水一带,是古代著名的战场。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李白曾经到过这一带。他在这里曾得到皇帝的赏识。然而好景不长,后来由于他的直言不讳,触忤了权贵,便遭到打击陷害。这句诗表面上写的是自己过去的事情,实际上却是借古讽今,暗含着对当前政治现实的不满和批评。“兆入非熊鬓已霜”句,意思是说,我现在虽然还像一只老熊那样强壮,可是已经满头白发了。《庄子·逍遥游》说:“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可久也。”这两句诗就是引用庄子的话来说明自己的处境。
“搏击只今夸健翮”,意思是说现在尽管我还在努力斗争,但仍然不免于沉沦的现实。“可能兀立睨沧茫”句,意思是说也许我还能独树一帜,屹立在广阔的天地间。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中心部分。它通过对比手法把过去和现在的不同情况对照起来,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失意情怀。
“题墨鹰下有一熊”是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题墨鹰下有一熊”,后两句“昔年渭水困鹰扬,兆入非熊鬓已霜”,是一首七言律诗,前两句“昔年渭水困鹰扬,兆入非熊鬓已霜”,后两句“搏击只今夸健翮,可能兀立睨沧茫”,是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杜甫的《秦州杂诗二十首》中的第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