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攘忽超岭,冥冥遂投村。
不知来远近,但见行者奔。
风起草木动,牛鸣人语喧。
妻子局道隅,泪下声吐吞。
老翁墙头看,为我启重门。
掬泉沃烦热,坐我林竹根。
稍觉颜色定,岂知心魂翻。
兹行寔仓卒,感君言貌温。
平生亲与友,此日焉足论。
【注释】:
- 避寇(qū kǒu):躲避强盗。
- 宿:过夜。
- 戎(róng)攘:纷乱。
- 忽超岭:忽然穿过山岭。
- 冥冥:昏暗不明。
- 投村:进入村庄。
- 行者奔:赶路的人奔跑。
- 风起:风起时。
- 草木动:风起时草木摇晃。
- 牛鸣人语喧:牛叫和人们的说话声音混杂在一起。
- 妻子局:围困。
- 局:被围困。
- 泣:流泪。
- 声吐吞:声音断断续续。
- 老翁:年长的男子。
- 启:打开。
- 重门:厚重的门户。
- 掬泉:用手捧水,形容用泉水浇灌。
- 烦热:烦躁。
- 坐我林竹根:坐在我的竹林里。
- 稍觉:稍微觉得。
- 岂知:哪里知道。
- 兹行:这次的行动。
- 仓卒:仓促匆忙。
- 仓卒:突然、急促。
- 感君:感激你。
- 亲与友:亲人和朋友。
- 焉足论:哪里值得讨论?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逃避强盗时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珍视。
第一句“避寇宿岭下田家”,诗人在夜晚躲避强盗的过程中,选择了一个山岭下的田家作为暂住之地。这里的“避寇”指的是躲避强盗的袭击,而“宿”则表示居住。这句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诗人在危急时刻所做出的选择和决断。诗人选择了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来避祸,既是为了安全考虑,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观察周围的环境和情况。
第二句“攘攘忽超岭,冥冥遂投村。”中的“攘攘”和“冥冥”都是形容混乱和黑暗的意思,这里用来描述夜间的山林环境。突然之间穿过山岭,进入了村庄,这表现出诗人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感到惊讶和困惑,但同时也有一丝兴奋和期待。这种转变可能是由于某种意外的机会或是某种命运的安排,使得他得以在危机中找到一个暂时的栖息地。
第三句“不知来远近,但见行者奔。”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感受。他虽然不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有多近或多远,但可以清楚地看到赶路的人们四处奔逃。这种场景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紧迫和混乱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在逃离危险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从“行者奔”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诗人不仅关注于自己的安危,还关心着他人的安危。
接下来的四句分别描述了风起、草木摇晃、牛鸣以及人语嘈杂等自然现象,这些景象都与诗人的逃亡经历相关联。风起时草木摇晃,暗示着环境的不稳定;而牛鸣和人语嘈杂则是在这种混乱中的声音来源,它们增加了场景的生动性和真实感。通过这些自然现象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当时所处的紧张和不安的氛围。
第五至七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逃亡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诗人的妻子和孩子被困在了道边,他们哭泣、声音断断续续,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无助和恐惧。而这位年长的男子则在一旁观看这一切并为诗人敞开家门,表现出他的关心和保护之情。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在危险中的勇敢和智慧,以及他对家人的深深关爱。
第八句“掬泉沃烦热,坐我林竹根”中的“掬泉”意味着用手捧水,形容用泉水浇灌。这一行为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更是为了给自己带来清凉和安慰,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宁静的象征。在炎热的逃亡途中,这样的一幕显得尤为珍贵和温暖。而“坐我林竹根”则表明诗人找到了一个凉爽、舒适的地方来休息。这里的“林竹”象征着自然的恩惠和庇护,为诗人提供了一片阴凉和宁静的环境。通过这样的对比和描述,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状态,还强调了自然界给予的恩惠。
第九句“稍觉颜色定,岂知心魂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但他的内心却是波澜起伏的。这种内心的变化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动荡和个人情感的交织所致。通过这种对比和描述,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在逃亡过程中所经历的情感波动和心理变化。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第十句“兹行寔仓卒,感君言貌温”中的“兹行”指这次的行动或旅行,而“仓卒”则形容行动匆忙、急促。诗人在这次逃亡中经历了很多不确定和危险的情况,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慌乱或恐慌。相反,他感激那位给予帮助的友人,并认为他的行为温和且充满关怀。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坚韧和冷静,也反映了他在困境中的善良和感恩之心。
最后一句“平生亲与友,此日焉足论”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亲密友情的感慨和珍惜。他意识到在这场生死攸关的逃亡中,那些平时的亲近关系似乎变得微不足道了。然而,正是这些关系让他在艰难时刻得到了支持和鼓励,让他能够在绝望中找到希望和勇气。这句诗也传达了一种人生观念上的豁达和淡泊,即在生命的长河中,真正的友谊是无价之宝,无论何时何地都值得珍惜和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