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师本是吹箫客,惯作浮云出洞声。
临川学士所最喜,华盖山中曾共听。
昨夜宫前看月明,玉箫零落难为情。
含宫引羽自倡和,蹙口吹作呜呜声。
回飙划然飞雾入,王母旗翻羽车集。
蛟龙倚柱亦潜听,鸿雁盘空更飞急。
古来乐府音调殊,师独得之心口俱。
何人喧哄杂蛙黾,急管狂歌增郁纡。
左师本是吹箫客,惯作浮云出洞声。
临川学士最欣赏他的音乐才华,华盖山中曾共听其音乐
昨夜宫前看月明,玉箫零落难为情。
含宫引羽自倡和,蹙口吹作呜呜声。
回飙划然飞雾入,王母旗翻羽车集。
蛟龙倚柱亦潜听,鸿雁盘空更飞急。
古来乐府音调殊,师独得之心口俱。
何人喧哄杂蛙黾,急管狂歌增郁纡。
这首诗是诗人对一位吹箫者的赞美之词。诗人通过描绘该人吹箫时的情景及技巧,展示了他独特的音乐才华和技艺。
第一句“左师本是吹箫客,惯作浮云出洞声。”描述了这位吹箫者(左师)的本职——吹箫,并称赞其技艺高超,如同能将音符化为云彩般飘逸。
第二句“临川学士最喜,华盖山中曾共听。”进一步强调了这位吹箫者在文人墨客中的名声,特别是在临川学士那里受到的喜爱。这一句也表达了诗人与这位吹箫者曾有过共同的经历,如在华盖山中共同聆听他的音乐。
第三句“昨夜宫前看月明,玉箫零落难为情。”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场景:诗人在宫前看到明亮的月亮,而吹箫者却因为一曲结束而显得有些失落。这句诗不仅展现了吹箫者的技艺高超,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情感上的哀愁。
第四句“含宫引羽自倡和,蹙口吹作呜呜声。”继续描绘了吹箫者吹奏时的神态和技巧,以及他的音乐如何触动人心。这里“含宫”、“引羽”都是描述音律的技巧,而“蹙口吹作呜呜声”则形象地描绘了他的演奏风格,使人仿佛能够听到他的歌声。
第五句“回飙划然飞雾入,王母旗翻羽车集。”以神话传说中的王母娘娘的旗子翻飞和羽毛车聚集来形容风的强烈效果。这既是一种夸张的描述手法,也寓意着吹箫者的音乐力量强大,足以让周围的一切都为之震动。
第六句“蛟龙倚柱亦潜听,鸿雁盘空更飞急。”继续运用了神话元素,描绘了蛟龙、大鹏等生物都在一旁默默聆听吹箫者的音乐。这不仅显示了乐曲的强大感染力,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这种艺术形式的高度尊重和赞赏。
第七至九句“古来乐府音调殊,师独得之心口俱。”回顾了古代的各种音乐风格,但最终认为只有这位吹箫者和他所擅长的曲调最为出色,能够深入人心。这是对吹箫者的极高评价,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第十句“何人喧哄杂蛙黾,急管狂歌增郁纡。”最后两句转向现实生活,描绘了一个喧嚣的场合,人们在杂乱的环境中尽情歌唱。然而,这里的“急管狂歌”并非正面的赞誉,而是暗示了音乐过于喧闹,反而破坏了原本的和谐氛围。这反映了诗人对于过度娱乐化现象的担忧。
整首诗通过对吹箫者音乐技巧和个人经历的赞美,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诗人也在诗中表达了对现实生活嘈杂现象的反思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