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江北路初分,万里乡书未易闻。岁序孤舟逢五日,弟兄同社忆离群。
东道更谁为地主,西河却有大冯君。命驾频烦江之浒,折简殷勤日将暮。
置驿真能似郑庄,下榻何当比徐孺。将军祠宇自昔年,此地壶觞亦嘉晤。
况兼二客千里逢,促席开尊并许同。诸葛雅称丞相裔,邓君亦有长成风。
倾盖乍交情若故,把酒剧谈词俱雄。乡园蒲艾岂须设,故人鸡黍自堪悦。
君不见清时无事辟兵符,翕河已仗群公力。淮海应高卧治名,簿书岂废逢迎客。
休向三闾羡独醒,且须一醉同今夕。

【注释】:

过:经过。新安:地名,今安徽歙县。冯明府:指冯翼,字明府。柳将军庙:在今安徽宣城。诸葛:诸葛亮(181-234),字孔明,蜀汉丞相。《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曾出使东吴。邓:邓艾(197-264),字士载,西晋大将,曾任征西将军。董:董卓(?-192)。河:黄河。董河役:指董卓的残暴统治。适:恰好。江南江北:泛指中国南北地区。分:分开。五日:端午。岁序:年节。孤舟逢五日:诗人在端午节这天乘船渡过长江。弟兄同社忆离群:兄弟和友人在一起聚会,怀念离别的人。东道:指主人。更谁为地主:“更”是连词,相当于“且”。“地主”犹言主人。西河:指冯翼。大冯君:冯翼。命驾:命令驾车。频烦:多次烦扰。江之浒:《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毛传:“涧曰浒。”《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梁山崩,晋侯问伯宗。”杜预注:“浒,水涯也。梁,山名。”此处借指江河。折简:书信,即笺。殷勤:情意恳切。置驿:设置驿站。郑庄:郑庄公,《左传·隐公元年》载:“郑伯有礼于王行,求成于郑。”《史记·郑世家》说郑庄公“有德”,故称“郑庄”。下榻:投宿。徐孺:徐稚,汉代著名学者。壶觞:酒器。嘉晤:美好的会面。倾盖:车盖倾斜,比喻初次见面。交若故:交情像老朋友一样。鸡黍:小米饭,古代乡里用以招待朋友。设:布置。雅称:美称。长成风:《晋书·刘毅传》:桓温问刘毅:“卿何如我?”刘毅答:“人言太傅卧龙凤雏。”长成:长大成人,这里用作谦辞。清时:太平时代。辟兵符:消除战争。翕河:指曹操平定黄巾之乱后,统一了北方。淮海:指淮南、江淮之间地区,这里泛指南方。高卧:闲居,隐居。逢迎客:迎接客人。三闾:指屈原。独醒:独自清醒。一醉同今夕:一起畅饮至天明。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与两位友人在端午佳节相聚时,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富有艺术感染力。

首联起笔点明时间、地点、人物、缘由:“五月五日过新安冯明府招集柳将军庙时诸葛邓二君俱以董河役适至”,诗人在端午佳节这天经过新安,来到冯翼府上参加柳将军庙会,同时诸葛、邓二位因董河之役而刚好来到此地。

颔联“江南江北路初分,万里乡书未易闻”描写了与会者分别的情景。“江南江北路初分”,既指地理位置的划分,也暗含着与会者的心情;“万里乡书未易闻”,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期盼。

颈联“岁序孤舟逢五日,弟兄同社忆离群”进一步描绘了与会者分别的情景。“岁序孤舟逢五日”,通过“岁序”一词,诗人巧妙地将时光流转与个人经历相联系;“弟兄同社忆离群”,通过“弟兄同社”与“忆离群”的对比,展现了诗人与朋友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尾联“东道更谁为地主,西河却有大冯君”则直接转入了主题。“东道更谁为地主”,暗示了与会者的身份地位不同,无法共同欢聚一堂;“西河却有大冯君”,则突出了冯翼的地位之高。这两句不仅揭示了诗人与朋友们之间身份地位的差异,也体现了他们对于友情的珍视与尊重。

这首诗语言简练、含蓄,情感真挚而深沉。诗人通过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与会者的身份地位差异、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友情的珍视等元素,使得整首诗既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又富有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