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人归卧处,石户枕寒流。
月午唳双鹤,田春肥一牛。
蓑沾樵路瀑,瓢挂海门楸。
甲子知何许,诸孙已白头。
《赠定山百岁叟》
赠定山百岁叟,丈人归卧处,石户枕寒流。月午霜鹤唳,田春牛犊肥。蓑湿樵径瀑,瓢挂海门楸。甲子知何许?诸孙白首愁。
“丈人归卧处,石户枕寒流。”这两句描绘了一位老者安详的归隐生活,他的住所是一处石屋,背靠着冷清的山流。这里的“丈人”指的是对老人的尊称,暗示了诗中所描写的主人公是一位年长的智者或贤者。石户和寒流,则给人以静谧、孤寂之感,仿佛能听见岁月流逝的声音,感受到那份超然物外的境界。
“月午唳双鹤,田春肥一牛。”在这宁静的画面中,诗人引入了一个生动的细节——在月上中天之时,两只鹤鸣叫起来,显得格外清晰。而田边的一头牛,则在春天里享受着肥美的食物,显得十分满足和安逸。这不仅为诗歌增添了动态的元素,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蓑沾樵路瀑,瓢挂海门楸。”描述了两位劳动者的场景:他们穿着蓑衣在溪边行走,衣服被瀑布溅起的水花打湿;而另一位则将瓢挂在海边的树上,准备用来舀取海水。这些细节不仅描绘了他们的辛勤工作,也体现了一种简朴的生活态度。
“甲子知何许,诸孙已白头。”结尾句揭示了时间的飞逝与人生的无常。甲子即六十年,诗人通过询问一个百岁老人的出生年份来表达对时间流转的感慨。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家族后代的关怀,担心子孙们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苍老。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物状态的刻画,传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对一位百岁叟的赞美,更是对人生、自然以及时间循环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