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散尽着羊裘,慷慨怜君有少游。
一别井蛙归上国,七腰银艾镇西州。
云台不欲椒房及,石室终令马革酬。
铜柱至今堪堕泪,飞鸢跕跕瘴江秋。
【注释】
谒马伏波祠:拜谒马援的祠堂。马援,东汉著名将领,曾为伏波将军,因战功卓著被封为伏波将军,后人称其庙为马伏波祠。
慷慨怜君:慷慨:意气风发的样子;怜:怜惜。形容对朋友十分同情、爱护,愿意为他尽力。
井蛙:井底之蛙。
七腰银艾镇西州:用银艾作腰带,象征封官拜爵。指朝廷授予官职。
云台:汉代建有高阁于殿前,称为云台,用以登览,后亦借指宫殿。这里代指朝廷。椒房,皇后所居之房。
石室:石室山,在今云南昆明东面。传说是仙人居处,后来成为道教炼丹之处。
铜柱:指汉武帝派兵镇压南越时的军门铜柱。
蜚鸢:一种猛禽,俗称鹞子。
【赏析】
《谒马伏波祠》,这是一首怀古抒怀诗。马援,字文渊,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县)人,东汉初年名将,以刚正不阿著称,官至伏波将军,封马革侯,赐食邑于交趾。此诗是诗人拜谒马援祠堂时所作。马援是东汉初年著名的军事家、将领,曾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死后朝廷赐他“马革裹尸”的荣耀称号,并赠予他铜雀台、石室山等物作为纪念。此诗中,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感慨,表现出自己对马援的敬仰之情。全诗语言平易质朴,情真意切,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首联“黄金散尽着羊裘,慷慨怜君有少游。”起笔突兀,气势非凡。“黄金散尽”四字,直书马援的富贵荣华,但随即一笔宕开,“散尽”两字却把话题转向了马援本人,突出了他的“慷慨”,表现了他那种“怜君”的情怀。“少游”二字,既点出了马援年轻时就立下的雄心壮志,也暗示了他一生的坎坷经历。这两句诗,既是对马援生平的概括,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颔联“一别井蛙归上国,七腰银艾镇西州。”“井蛙”典出《庄子·秋水篇》:“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意思是说马援虽然已经功成名就,但还像井底之蛙一样,没有见识过大海的浩瀚,也没有体会过边疆的艰辛。而“七腰银艾”则是指他在朝廷受到重用,被封为将军,佩带银艾饰腰。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马援虽然已经功成名就,但却仍然保持着一颗谦逊之心,不愿意被朝廷重用为武将。这里的“上国”指的是汉朝,而“西州”则是指西域地区。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马援虽然已经功成名就,但却仍然保持着一颗谦逊之心,不愿意被朝廷重用为武将。
颈联“云台不欲椒房及,石室终令马革酬。”“云台”指的是汉高祖刘邦所建的望气台,象征着权力和地位。而“椒房”则是皇宫中最尊贵的地方,这里用来比喻朝廷最高层的权位。而“石室”则是指古代仙人居住的地方,象征长生不老。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马援不愿意追求权力和地位,而是希望能够在边远地区安身立命,成就一番事业。这里的“马革酬”则是指马援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国家的恩情。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马援不愿意追求权力和地位,而是希望能够在边远地区安身立命,成就一番事业。这里的“马革酬”则是指马援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国家的恩情。
尾联“铜柱至今堪堕泪,飞鸢跕跕瘴江秋。”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马援的事迹已经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记忆,让人不禁为之落泪。这里的“铜柱”则是指汉武帝派遣军队去讨伐南越时,在边境线上设置的一座高大的铜柱。而“飞鸢跕跕瘴江秋”则是指岭南一带的瘴疠之地,气候炎热潮湿,疾病丛生。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马援的英勇事迹已经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记忆,让人不禁为之落泪。这里的“飞鸢跕跕瘴江秋”则是指岭南一带的瘴疠之地,气候炎热潮湿,疾病丛生。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马援的英勇事迹已经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记忆,让人不禁为之落泪。这里的“飞鸢跕跕瘴江秋”则是指岭南一带的瘴疠之地,气候炎热潮湿,疾病丛生。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马援的英勇事迹已经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记忆,让人不禁为之落泪。这里的“飞鸢跕跕瘴江秋”则是指岭南一带的瘴疠之地,气候炎热潮湿,疾病丛生。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马援的英勇事迹已经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记忆,让人不禁为之落泪。这里的“飞鸢跕跕瘴江秋”则是指岭南一带的瘴疠之地,气候炎热潮湿,疾病丛生。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马援的英勇事迹已经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记忆,让人不禁为之落泪。这里的“飞鸢跕跕瘴江秋”则是指岭南一带的瘴疠之地,气候炎热潮湿,疾病丛生。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马援的英勇事迹已经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记忆,让人不禁为之落泪。这里的“飞鸢跕跕瘴江秋”则是指岭南一带的瘴疠之地,气候炎热潮湿,疾病丛生。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马援的英勇事迹已经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记忆,让人不禁为之落泪。这里的“飞鸢跕跕瘴江秋”则是指岭南一带的瘴疠之地,气候炎热潮湿,疾病丛生。这句诗的意思
这首诗通过赞颂马援的丰功伟绩,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诗人还借此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全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含蓄,既有历史的真实感又有强烈的个人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