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母初哺儿,阶前种宜男。
种之欲忘忧,恨恨不能堪。
夫君竟长逝,花开为谁簪。
儿饥须蚤耕,儿寒须蚤蚕。
教儿读父书,经史长穷探。
儿今八尺长,母发白毵毵。
上堂问起居,下堂具旨甘。
幽花遍堂北,旭日照堂南。
何以报母慈,持此寸草心。

【注释】

①阿母:指母亲。②宜男:象征儿子。③簪:插。④蚤耕:早春耕作。⑤蚕:养蚕。⑥读父书:指学习父亲的文章和著作。⑦“何以报”句:以寸草之心报答母亲的大恩,即用寸草来报答母亲的恩情。⑧寸草心:本指一寸长的草,比喻微不足道的报答。⑨堂北、堂南:指居室中东西两侧的位置。⑩旨甘:指美味的佳肴。

【赏析】

张朝宗(生卒年不详)字子开,唐末五代人。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孝顺儿子奉侍母亲的情景。全诗以景起兴,通过描绘儿时种菜,长成后侍奉母亲的一连串事情,抒发了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前四句写儿时的幼稚与幼稚中的天真无邪。开头两句写母亲初乳婴儿,儿在阶前种植适宜于生育儿子的植物。第三句写儿时种下的植物,想忘却忧愁,但愁绪难以排遣。第四句写儿时种下植物,却恨不能为母亲分担忧思。

中间四句写儿时的生活情景。第五句写长大之后,儿已经长大成人,但母亲依然操劳不息。第六句写儿长大后,必须早早地从事农桑生产。第七句写儿长大后,必须早早地从事养蚕织帛等生产劳动。

第八句到第十句写儿时读书生活。第八句写教儿子读书,要他读父亲的遗文。第九句写儿子长大了,应该学着父亲的样子去读书做学问。第十句写儿子已经长大成为有学问的人了,母亲的头发也白了许多。

第十一句到第十二句写儿时起居生活。第十一句写向母亲问安的日子。第十二句写母亲问安的日子。

第十三句到第十四句写庭院里花木繁茂的景象。第十三句写院子里花木茂盛,芳香袭人。第十四句写阳光照耀着院落的南边。

第十五句到第十六句写母亲的慈爱。第一句话写用什么报答母慈,意思是说用什么来报答母亲的恩德。第二句话用寸草比喻自己的一点孝心,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敬爱之情。

全诗语言平易自然,朴实真挚;叙事具体细致,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诗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过多的修饰,只是简简单单地将诗人对母亲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