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索居江上楼,廿年不出怀旧游。扣门下楼出迎客,但见绝壑风飕飕。
岱宗日观山上头,日出未出苍烟浮。嵩高插天太华碧,蛾眉青城翠欲流。
匡庐老泉挂白石,苍梧水落湘江秋。悬崖倚天万山立,翔鸾舞凤蟠苍虬。
幽岑远树互出没,白云不散松风收。松根老樵列四五,招我共入青林幽。
平生游历走不遍,千里万里穷遐搜。如何一日堕我前,空翠杂沓来双眸。
举头问客何因入此境,乃是手持图画来沧洲。俞君作画时,雅有山林癖。
朝登望秦山,万壑千岩净横臆。暮上香炉峰,海色秋清上遥碧。
归来放笔作董元,笔底丹青浩无迹。海桑一别三千年,山月江风耿相忆。
仰观岩上泉,俯看松下石。故人不见空画图,十幅云烟卷还客。

题俞景山画山水帐

老夫索居江上楼,廿年不出怀旧游。

扣门下楼出迎客,但见绝壑风飕飕。

岱宗日观山上头,日出未出苍烟浮。

嵩高插天太华碧,蛾眉青城翠欲流。

匡庐老泉挂白石,苍梧水落湘江秋。

悬崖倚天万山立,翔鸾舞凤蟠苍虬。

幽岑远树互出没,白云不散松风收。

松根老樵列四五,招我共入青林幽。

生平游历走不遍,千里万里穷遐搜。

如何一日堕我前,空翠杂沓来双眸。

举头问客何因入此境,乃是手持图画来沧洲。

俞君作画时,雅有山林癖。

朝登望秦山,万壑千岩净横臆。

暮上香炉峰,海色秋清上遥碧。

归来放笔作董元,笔底丹青浩无迹。

海桑一别三千年,山月江风耿相忆。

仰观岩上泉,俯看松下石。故人不见空画图,十幅云烟卷还客。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作者在观赏俞景山绘画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自然美景以及与朋友相聚的愉悦情感。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自然气息和人文情怀。

首联“老夫索居江上楼,廿年不出怀旧游。”点明了作者的身份和背景。诗人自比为“老夫”,表达了自己远离尘嚣,寄情山水的悠然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过去二十年未曾出游的遗憾和怀旧。

颔联“岱宗日观山上头,日出未出苍烟浮。”通过对泰山日观峰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诗人通过“苍烟浮”这一形象,将泰山的雄伟与神秘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颈联“嵩高插天太华碧,蛾眉青城翠欲流。”则转向了华山,以华山之高峻与青城之秀美,展现了中国四大名山之一的华山的独特风采。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插天”、“碧”等形容词,将华山的巍峨与壮丽展现得淋漓尽致。而“蛾眉青城翠欲流”一句,更是将青城山的美丽描绘得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

接下来四联,诗人分别描绘了庐山、匡庐、峨眉山以及青林寺等地的美景,每一联都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动词,将自然景物的特点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尾联“仰观岩上泉,俯看松下石。故人不见空画图,十幅云烟卷还客。”则是对整首诗歌的升华。诗人通过仰望岩上的泉水和俯瞰松下的石头,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最后两句“十幅云烟卷还客”则巧妙地将画中的景色转化为现实,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述的场景之中,感受到了诗人与朋友相聚的喜悦。

这首诗以山水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堪称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