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知隐处,古木伴荒丘。
茅屋三年筑,沙田七月收。
林疏休剪竹,溪满可行舟。
偶与邻翁饮,斜阳起更留。
山居
无人知隐处,古木伴荒丘。
茅屋三年筑,沙田七月收。
林疏休剪竹,溪满可行舟。
偶与邻翁饮,斜阳起更留。
注释:
- 无人知隐处:没有人知道我隐居的地方,形容人隐居在深山之中,不为外人所知。
- 古木伴荒丘:古树陪伴着荒芜的丘陵,描绘了一幅荒凉而宁静的景象。
- 茅屋三年筑:用茅草搭建的房屋已经建造了三年,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居住的不易。
- 沙田七月收:沙质田地在七月可以收获,描述了农田丰收的景象。
- 林疏休剪竹:树林稀疏,没有必要去修剪竹子,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
- 溪满可行舟:溪水涨满了,可以行驶船只,描绘了水流湍急、适合行船的场景。
- 偶与邻翁饮:偶尔与邻居的老人家一起饮酒,表达了邻里之间的亲密关系。
- 斜阳起更留:夕阳西下的时候,更夫开始打更,暗示了夜晚即将来临,生活的节奏在这里显得更加宁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喧嚣、隐居山林的田园生活画面。首联“无人知隐处,古木伴荒丘”直接点明了诗人隐居的地方,古木和荒丘共同构成了一个荒凉而宁静的背景。颔联“茅屋三年筑,沙田七月收”则具体描绘了诗人居住的环境,以及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颈联“林疏休剪竹,溪满可行舟”进一步丰富了这个画面,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尾联“偶与邻翁饮,斜阳起更留”则是诗人生活状态的一个侧面反映,通过与邻居老人共饮的情景,展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隐居生活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生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