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送隔溪箫。柳丝红板桥。淡云推月上花稍。桥门树影摇。
凭碧槛,待春潮。圆沙小浪高。船头漾水弄长篙。心惊猧犬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阮郎归 东风吹送隔溪箫。柳丝红板桥。”是要求分析这首诗的意境及表现手法;“凭碧槛,待春潮。圆沙小浪高。船头漾水弄长篙。心惊猧犬嗥。”是要求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阮郎归”是词牌名。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起首三句,点明时令为初春。“东风吹送”,写出了春天的来临。“隔溪”,指溪之西面。“萧”是吹奏乐器。据《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游于燕,太子闻其贤而欲以为卿,畏秦伐我,因交华士,召至而相告曰:‘方今强敌压境,国危甚矣……请先生图之’。轲曰:‘顾国家,亡可乎?’太子曰:‘愿请子死以报父仇。’轲曰:‘故秦置内史官书不云乎?受书之日读三十六篇。当刺秦王之时也。’”。这里说“东风”送箫,正是借“风”暗示荆轲刺秦之事。“箫”字,一语双关,既与“萧何”同音,又与“萧瑟”、“萧条”谐音,寄寓作者对国事的忧愤。“柳丝红板桥”一句,描写一幅美丽的图画:杨柳垂丝,红花映日,在一座红色的板桥之上。“柳丝”即柳条,“红板桥”即红色的木桥。“淡云推月上花梢”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月亮比喻为天上的云朵,形象地描绘出月亮缓缓升上花枝的景象,烘托出一派清幽宁静的气氛。“桥门树影摇”三句,写词人伫立在桥头,目注远方,只见远处的树木影子在晃动。“桥门”即桥头牌坊。“树影摇”,即树枝摇曳、摇曳不定的意思,形容春风拂动的柳枝和桃枝等枝条随风摇摆的样子。“凭碧槛,待春潮”两句,紧承前句而来。“碧槛”指翠绿的栏杆。“春潮”指春潮涌涨。这三句是说:倚着栏杆,等待春潮涌涨。这一句,不仅写出了时间是春季,而且从侧面反映了词人的心境——期待。“圆沙小浪高”一句,写江面上波浪起伏的景象。“圆沙小浪高”,意思是说小浪波涛滚滚,犹如圆沙上的白浪。“圆沙”是指河中一块形如圆形的沙洲。“长篙”,即长竹竿,是划船工具。这一句的意思是:船头上的水波拍打着船帮,船夫用长竹竿撑着船前进。这一句,既是对前面“桥门树影摇”一句的具体化,又是对后面“船头漾水弄长篙”一句的铺垫,使全词显得更加和谐统一。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春天傍晚的情景。词人登上了临江的一座红色板桥(古称朱栏),面对江上浩阔的江潮,观赏那江面上飞溅而起的浪花,心情十分舒畅。他伫立在桥头,眺望着春潮涌涨,江上波涛滚滚,舟楫荡漾的情景,不禁陶醉于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之中,于是写下了这首咏春的小词。
上片写词人在江边的所见所感。“东风吹送隔溪箫。”东风吹送的,不是别的什么事物,而是“隔溪”的“箫”。这是由听觉转化为视觉,由远及近的写法。“柳丝红板桥。”在“红板桥”上,柳丝飘飘,色彩鲜艳。“淡云推月上花梢。”淡淡的云彩把月光推送到树上去了。“桥门树影摇。”桥边树影摇动不定。这几句都是写暮春时节,江边景色的特点,渲染出一种恬静、优美的氛围。
下片写词人站在桥头观赏江潮涌涨时的情状。“凭碧槛,待春潮。”这两句是写词人站在桥头的所见,“凭”字写出了动作,“碧槛”指的是绿色的栏杆,“碧”是青绿色的意思。词人是凭栏远眺的,他站在那里,等待着春天潮水的涌涨。这一句,不仅是对前面“红板桥”一句中所写的景象的具体化,同时也是对后面“船头漾水弄长篙”一句的铺垫。
“圆沙小浪高。”这一句中的“圆沙”指的是江中的一个沙洲。“小浪高”,是说江面上的波浪虽然不大,但却十分高耸。“船头漾水弄长篙。”“漾水”,即水波泛动的意思;“长篙”,即长竹竿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说:船头的水波在拍打着船身,船上的人挥动着长竹竿划船向前驶去。
整首词写的是词人赏春时的情景。开头两句写词人来到江边,看到江上的景物,并由此引发出自己的感想;中间三句描写了词人登临江边时所看到的江上美景;结尾三句则写了词人在欣赏美景之余的感受。全词语言平易浅显,自然流畅,情景交融,生动传神地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