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轩盖离人醉,忽听河桥去马嘶。
怅望那堪春草遍,劳歌不尽夕阳低。
天开鸟道三秦外,地入蚕丛万岭西。
抗疏只今忧转切,几回清梦到金闺。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要求,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手法、语言等,最后总结答案,并注意字数限制。此题要求考生对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结合注释,赏析诗句内容和表现手法。
“送张给事仲安擢蜀中参政”是第一句,意思是送别张给事到蜀中做参政。“暂停轩盖离人醉”,意思是暂停车马与离别的人一同喝醉。这两句写诗人为好友送行的场面。“忽听河桥去马嘶,怅望那堪春草遍,劳歌不尽夕阳低。”意思是忽然听到河桥上马嘶的叫声,怅然地远望那满野的春草,歌声也唱不尽落日余晖。这两句写送别友人后的情景。“天开鸟道三秦外,地入蚕丛万岭西。”“天开”即指蜀地的地势高峻,“鸟道”指蜀道之险;“地入”指成都一带地势平缓。两句描写了蜀地的山川地貌。“抗疏只今忧转切,几回清梦到金闺。”意思是我向皇帝上书请求解除忧患,如今却更加忧虑了,多次在梦中回到朝廷。这两句写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答案】
译文:
送别张给事到蜀中做参政。
暂停车马与离别的人一同喝醉,忽然听到河桥上马嘶的叫声,惆怅地看着那满野的春草,歌声也不唱得完落日的余晖。
蜀地地势高峻,道路险阻,但有如飞鸟般高翔的栈道;成都一带地势平缓,但有如蚕簇般的山峦。
我曾上书皇帝请求解除忧患,如今却更加忧虑了,多次在梦中回到朝廷。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仕途升迁的喜悦以及对他即将赴任蜀中的祝福,同时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全诗以送别为引子,以蜀地山川为背景,以抒写自己的忧愁为结尾,层层递进,曲折委婉。
首联“暂停轩盖离人醉,忽听河桥去马嘶”,先写送别的场景。轩盖即车盖,这里代指送别的人的马车。“暂停轩盖”说明是在送别时停车饯行,而“离人醉”则表现出一种依依惜别的地方情味。“忽听河桥去马嘶”则是送别之时突然听见离去的车马声。“嘶”字渲染出送别时的凄凉气氛,使人感到一种难以言传的伤感情绪弥漫于整个空间。“去马嘶”既点出“暂停轩盖”,又暗示送别之意。
颔联“怅望那堪春草遍,劳歌不尽夕阳低”,紧承前句而来,由景生情,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深怀念。春草遍地象征着春天的结束,而“夕阳低”则暗喻友人将离开的时间已近黄昏。“怅望”二字写出了诗人的无限感慨,而“劳歌不尽”则表明送别之时的心情是多么难舍难分。
颈联“天开鸟道三秦外,地入蚕丛万岭西”,“天开鸟道”指的是蜀地高峻的地形像飞鸟张开双翅飞翔一样;“地入蚕丛万岭西”描绘出蜀地平坦的地理特征,仿佛蚕丛山脉延伸至此。两句描写了蜀地的山川地貌,既是实写,也是诗人的一种想象和夸张。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友人即将赴任蜀中的祝福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之情。
尾联“抗疏只今忧转切,几回清梦到金闺”,诗人以“抗疏”二字点明自己曾经上书皇帝要求解除忧患,如今却更加忧虑了, 多次在梦中回到朝廷。“金闺”指宫廷内,这里借指皇宫。诗人通过“抗疏”、“忧转切”及“清梦到金闺”等细节的刻画,展现了他忧国忧民、忠心耿耿的高尚品质。尾联以抒情为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自己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