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功成爱五湖,空烟犹想晓篷孤。
从知乌喙难同乐,不待君王赐属镂。

【注释】

范蠡功成爱五湖,空烟犹想晓篷孤。

从知乌喙难同乐,不待君王赐属镂。

东皋:指在东边高地上。杂兴:即随兴而写。

范蠡功成爱五湖,空烟尤想晓篷孤。

范蠡功成后隐居到五湖(今浙江湖州市一带)去隐居,他驾着一叶小舟,飘然于湖上,只身一人,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从知乌嘴难同乐,不待君王赐属镂。

范蠡知道鸟嘴是难以和同类共乐的,因此他不等待君主的恩赐,就自己离开了吴国,到五湖去隐居了。

【赏析】

这首咏史之作,借范蠡的事迹,抒发诗人对功成身退的感慨。首句“范蠡功成爱五湖”,以范蠡为典,赞其功业成之后,仍不忘归隐,不慕荣利。范蠡功成后隐居五湖,泛舟湖上,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正符合“富贵非吾愿”的思想情趣,因而受到人们的推崇。《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楚有名蓝田者,得美玉……欲献之赵王,令工琢之。匠石听而曰:‘很好!但用之易,为天下利器;治兵刃,大如砺、小如芥,则胜矣!’”《庄子·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些寓言故事,都说明物极必反的道理。范蠡正是领悟了这一道理才功成身退的。

第二句“空烟犹想晓篷孤”,承首句意脉,继续描写范蠡的隐逸生活,更见出他的淡泊名利。“晓篷孤”是说清晨的船篷,独自孤独地飘扬着。诗人想象范蠡在五湖之上泛舟独行,船篷孤独飘荡,形象逼真,生动地表现了范蠡的隐逸情怀。

第三句“从知乌喙难同乐”,紧承“空烟犹想晓篷孤”,进一步抒写范蠡的隐逸情怀。这里诗人运用比喻手法,把范蠡比作乌鸦,说他像乌鸦一样与同类难以相处。乌鸦嗜肉如命,同类相聚时相互咬食,彼此争夺食物,很难共同快乐。诗人这样比喻,不仅写出了乌鸦嗜肉如命的特点,而且暗示出范蠡的隐逸情怀也正如同乌鸦与同类难以相处,难以共享天伦之乐。

末句“不待君王赐属镂”,点明主题,总结全文,深化了主题思想。“属镂”本是古代一种刑具,锋利无比。诗人用此作为喻体,表明范蠡的功成身退,不求赏赐,也不求官职,而是主动离开吴国,远走他乡隐居五湖,这是对当时统治者的一种讽刺。

全诗以范蠡为题旨中心,通过描写范蠡功成后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功成身退、不慕荣利的思想情感。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和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范蠡的隐逸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