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冰四面照芙蓉,貂氅新沾香雾浓。
黑水竟通星宿海,白山化作丈人峰。
鸾飞未觉三边险,莺语何妨九译重。
之子之来谁最望,解将杂佩御残冬。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如下:
寒冰四面照芙蓉,貂氅新沾香雾浓。
注释:四周的寒冰如同镜子一样反射出芙蓉花的美丽景色,而那崭新的貂皮大衣上还沾满了飘散的香气。
黑水竟通星宿海,白山化作丈人峰。
注释:黑色的河流竟然通往遥远的星宿海,白色的山峰变成了丈人峰。
鸾飞未觉三边险,莺语何妨九译重。
注释:鸾鸟飞翔时并没有意识到三边(指边疆)的危险,而那莺鸟的话语又何需担心九译(指边境)的阻隔呢?
之子之来谁最望,解将杂佩御残冬。
注释:那个使者的到来是谁最盼望的呢?我会解开身上的佩饰,用它来抵御这寒冷的冬季。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边疆景色和表达对使者到来的期待之情的诗篇。诗人以四句诗分别描绘了边疆的自然风光和对使者到来的渴望。
首句“寒冰四面照芙蓉”,诗人通过对寒冰、芙蓉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边疆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寒冰如镜,反射出芙蓉花的美丽,这种景象既美丽又凄凉,反映了边疆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劣。
次句“貂氅新沾香雾浓”,诗人通过描写貂皮大衣上的香气,进一步描绘了边疆地区的生活状况。貂皮大衣象征着贵族的生活,而这里却因为寒冷而沾上了香气,暗示了边疆地区的艰苦生活条件。
第三句“黑水竟通星宿海,白山化作丈人峰”,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将黑水和白山描绘成星宿海和丈人峰,以此表达了他对边疆景色的独特感受。这里的黑水和白山可能指的是实际存在的地理特征,也可能是诗人的想象和夸张。
第四句“鸾飞未觉三边险,莺语何妨九译重”,诗人通过描写鸾鸟和莺鸟,表达了他对使者的到来充满期待的心情。鸾鸟象征着高贵和纯洁,而莺鸟则代表着和平与欢乐。诗人希望使者的到来能够带来和平与安宁。
最后一句“之子之来谁最望,解将杂佩御残冬”,诗人通过对“之子”一词的运用,表达了对使者到来的最深切的期望。这里的“之子”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人物或使者,而“解将杂佩御残冬”则表达了诗人愿意用自己的杂佩来抵御严寒,迎接使者的到来。
整首诗通过对边疆自然风光的描绘和对使者到来的期待,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同时,诗人也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想象,展现了自己对边疆景色的独特认识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