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之山多蒿莱,山上还留说法台。锦绣凋残玉女哀,村底无人空落梅。
铁桥流水尚潆回,白云一出不复来。忆昔荷锄辟荒草,只今空向巫闾老。
何时再上罗浮道,辛苦前朝老衲衣。十年与尔不相离,骨残心碎无完肌,至今襟袖血迹遗。
谁云新者可代故,何忍抛撇冬夏披。衲兮衲兮汝勿悲,虽然破烂胜牙绯,生御风沙死裹尸。
我歌我歌歌将歇,揽衣忽起增哽咽。我忧不独在乡国,我罪当诛复何说。
笔尖有鬼石流血,天地无情难永诀。呜呼木佛木佛能不哀,狞飙苦雨四面来。
狞飙苦雨四面来,土床一尺魂徘徊。

【注】

  1. 辛卯:指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普济:地名,故地在今广东普宁县东境。2. 八歌:指《罗浮山赋》。3. 铁桥:即铁索桥。4. 巫闾:山名,在今山东曲阜东南。5. 衲衣:僧衣,即袈裟。6. 冬夏披:僧人的常服。7. 我歌:我唱。8. 增哽咽:因悲恸而哽咽。9. 笔尖有鬼石:指文辞中带有鬼神之气。10. 狞飙(níng biāo)苦雨:猛烈的狂风暴雨。11. 土床(chuáng):僧徒坐禅或打坐用的木床。12. 木佛:佛像。13. 呜呼:感叹词,表示悲痛。14. 土床一尺魂徘徊:意谓和尚死时,只有三尺长的土床,魂儿徘徊不去。
    【译文】
    罗浮山上蒿莱丛生,山顶说法台犹在
    锦绣已残玉女哀哭,村底无人空落梅
    铁桥流水潆回流,白云一出不复还来
    忆昔荷锄辟荒草,只今空向巫闾老
    何时再上罗浮道,辛苦前朝老衲衣
    十年与尔不相离,骨残心碎无完肌,至今襟袖血迹遗
    谁云新者可代故,何忍抛撇冬夏披
    衲兮衲兮汝勿悲,虽然破烂胜牙绯,生御风沙死裹尸
    我歌我歌歌将歇,揽衣忽起增哽咽
    我忧不独在乡国,我罪当诛复何说
    笔尖有鬼石流血,天地无情难永诀
    呜呼木佛木佛能不哀,狞飙苦雨四面来
    狞飙苦雨四面来,土床一尺魂徘徊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诗人寓居普济之时。作者以满腔愤慨之情,抒写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深沉的忧虑,表达了自己“忠言逆耳”的无奈和愤激不平。全诗感情奔放激烈,语言质朴刚健,是一篇具有高度思想性的长篇叙事诗。
    首联点明寓居地点。“多蒿莱”,“还留说法台”,说明诗人虽寄居他乡,但并未忘怀本行。
    颔联承上启下。“绣残”句写罗浮山上的美景已不复存在了,“玉女”(山神)也为之哀哭了。这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变化的深切感受,又反映了他对人间兴废更迭的深刻体验。颈联写诗人面对罗浮山下一片荒凉景象时的心情。“铁桥流水尚潆回,白云一出不复来。”诗人由眼前的景致联想到过去的景象,不禁悲叹不已。“忆昔荷锄辟荒草”,当年开垦荒山的情景历历在目;“只今空向巫闾老”,现在只能空对荒丘叹息。这一联把诗人的感慨和对往事的回忆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深刻认识。
    从“何时再上罗浮道”到“土床一尺魂徘徊”,诗人想象自己将来重返故乡时的情景。“何时再上罗浮道”,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土床一尺魂徘徊”,则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归宿的困惑和无奈。
    尾联抒发作者对当前社会现实的忧虑。“我歌我歌歌将歇,揽衣忽起增哽咽。”诗人在唱歌的时候,忽然感到悲伤,情不自禁地哽咽起来。“我忧不独在乡国,我罪当诛复何说”,诗人忧虑的是不仅国家的命运堪忧,就连自己的遭遇也令人痛心。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担忧。
    末联写诗人对鬼神的祈祷和诅咒。“笔尖有鬼石流血,天地无情难永诀。”“天地无情”四字,表达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和绝望。“呜呼木佛木佛能不哀”,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一切的感慨和同情。
    这首长篇叙事诗,情感充沛,形象生动,意境深远,是唐诗中的佳作。诗人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使诗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思想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