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诗句及译文】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译文:因为蔺相如将玉壁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人们都很佩服他,但我认为这并不是真的相信他的话。
注释:蔺相如(Lin Xiangyu):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人物,以智勇著称,曾在秦赵之间多次化解危机。
完璧:指蔺相如带回的和氏璧。
人皆称之:所有人都称赞他。
予未敢以为信也:我不敢轻易相信他。
【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蔺相如智破和氏璧被扣事件的故事。蔺相如巧妙地利用了秦王的心理,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保护了国家的利益。诗中体现了他的机智与勇敢,以及他对国家的忠诚。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揭示了秦国的野心和赵国的困境。
【诗句及译文】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译文:秦始皇凭借一个没有实际内容的空名,欺骗赵国并迫使其交出和氏璧。
注释:诈:欺骗、诱骗。
胁:逼迫。
【赏析】
此句讲述了秦王如何用虚名来胁迫赵国交出宝贵的和氏璧。这里强调了“诈”与“胁”两个词,突出了秦王的狡猾与赵国的无奈。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思考。
【诗句及译文】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译文:那个时候,提出拿回和氏璧的人是出于真情实感,而不是想要试探赵国的实力。
注释:是时:那时。
言取璧者情也:说这话的人是出于真诚的情感。
非欲以窥赵也:不是想要试探赵国的意图。
【赏析】
诗人在这里指出,提出取璧要求的人是出于内心的真情,而非出于对赵国实力的试探。这反映了当时赵国人民对于和氏璧的重视程度,以及他们对于国家尊严的坚守。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赵国人民的赞赏之情。
【诗句及译文】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译文:如果赵国得到这块玉璧是因为感激之情,那么就不会把它还给秦国;如果不是因为感激之情,而是害怕秦国,那么也会把玉璧还给秦国;如果是因为感激秦国的恩德而害怕它,那么就会还给秦国;如果是因为感激秦国的恩德而不害怕它,那么就不会还给秦国。
注释:赵得其情:赵国得到了玉璧是因为感激秦国的恩德。
畏之:害怕秦国。
弗畏之:不害怕秦国。
【赏析】
诗人通过对赵国人民的分析,解释了为什么赵国会在不同的情感驱动下决定是否归还和氏璧。这种深入探讨人性和政治策略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
【诗句及译文】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译文:再说,如果秦想要这块璧,赵国不给璧,那么双方都没有理由去争辩谁对谁错。
注释:且夫:再说。
曲直:理由、原因。
【赏析】
在这句中,诗人指出在这个故事里,无论是秦国还是赵国,都不存在明显的错误或正确。这种表述方式凸显了事件的复杂性和平和态度,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诗句及译文】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译文:当这块璧进入秦国时,如果不给予城池,那么秦国就有错;如果让玉璧返回赵国,那么赵国也有错。想让错在秦国,就不如放弃玉璧;要是因为害怕失去玉璧而不敢给城池,那也是错的。
注释:入璧而秦弗予城:当这块璧进入秦国时,如果不给予城池。
莫如:不如。
畏弃璧:害怕失去玉璧。
畏弃璧,则莫如弗予:要是因为害怕失去玉璧而不敢给城池。
【赏析】
诗人在此部分提出了一种平衡的观点:既不能因为畏惧损失而完全放弃玉璧,也不能因为贪恋利益而给予城池。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于事情处理的深思熟虑,也显示了他对待问题公正无私的态度。
【诗句及译文】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译文:秦王已经按照地图上的指示给了赵国城池作为交换条件,而且还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接受玉璧。在这种情况下,秦王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把城池交给赵国。
注释:九宾:古代的一种隆重仪式,用于诸侯国之间的交往。
设九宾:举行九宾仪式。
按图:依照地图。
斋而受璧:斋戒之后接受玉璧。
势不得不予城:形势所迫,不得不给予城池。
【赏析】
诗人描述了秦王在接受了玉璧后被迫给予城池的情况,强调了情势所迫的现实因素。这种描述虽然客观,但也带有一定的悲观色彩,反映出诗人对于当时局势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