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鹖怃然离席曰:“信取于弦乎?知取于轸乎?义取于徽乎?谦取于越乎?一物而众理备焉。予不敏,愿改弦更张,敬服斯说。”

【注释】

仲鹖:指古代琴师,字不详,“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怃然:怅惘的样子。“取”指演奏。离席:离开座位,指下堂去拜。“信”指“信义”。知、义、谦皆指“道”,即道义。徽(huī):古琴上用以调音的铜柱。这里指琴的徽调。越:同“遏”,止住。一说为“悦”之误,“悦”指快乐,“一物而众理备焉”意指“一物”可以包含多种道理。不敏:表示谦虚,不自量力。

【赏析】

这首诗出自《孔子家语·乐记》,是《孔子家语》中的一篇重要文献。在这篇短文中,孔子阐述了音乐与道德的关系,认为音乐具有陶冶性情、培养品德、教化人民的功能。孔子认为音乐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如“礼”、“仁”、“义”、“诚”等,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孔子以琴为例,阐述了音乐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他对于音乐的独到见解和深刻理解。

“说琴”是文章的开头部分,它概括了整篇文章的主题。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疑问:“我是否可以通过弹琴来表达我对音乐的理解?”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孔子的回答揭示了音乐的本质——它是一种能够传递道德观念、培养品德、教化人民的艺术形式。他认为音乐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如“礼”、“仁”、“义”、“诚”等,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接下来是仲鹖的回答。他首先表达了对孔子提问的惊讶,然后询问孔子是否真的相信音乐的力量。孔子回答说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工具,更是一种能够传达道德观念、培养品德、教化人民的艺术形式。他强调音乐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如“礼”、“仁”、“义”、“诚”等,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回答过程中,仲鹖提到了几个关键词:“信”、“知”、“义”、“谦”。这些词语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道德理念。其中,“信”代表诚信,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知”代表知识,强调了人的认知能力;“义”代表道义,强调了人的道德品质;“谦”代表谦虚,强调了人的谦逊态度。这些词语都是音乐与道德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孔子所倡导的音乐精神的体现。

孔子再次强调了自己对于音乐的看法。他认为音乐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如“礼”、“仁”、“义”、“诚”等,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改变现状的决心。他表示自己虽然不擅长音乐,但是愿意尝试改变自己,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音乐的内涵。

孔子在这篇文章中通过阐述音乐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他对于音乐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他强调音乐应该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如“礼”、“仁”、“义”、“诚”等,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他也不否认自己在音乐领域的不足之处,表示自己愿意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