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馀,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注释】

郁离子(yù lí zhī):《郁离子》,古代寓言小说集。

赵人:指赵地的人,即中山国的人,这里泛指赵国的人民。

乞猫于中山:请求中山国的老百姓借给一只猫。

中山人予之猫:中山人把这只猫送给了赵人。

善捕鼠及鸡:很善于捕捉老鼠和家鸡。

月馀:一个多月。

患(huàn):忧虑、担心。

盍(hé)去诸:何不去掉它呢?

盍:何不,怎么不。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我的祸患在于老鼠,而不在于没有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有了老鼠,就会偷吃我的粮食。

毁吾衣,穿吾垣墉(yáo yǒnggōng):破坏我的衣服,穿透我的墙院。

毁伤吾器用:毁坏我的器具、用品。

吾将饥寒焉:我就要挨饿受冻啊!

不病于无鸡乎:如果不因为缺少鸡而挨饿受冻,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非若所知也: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

“吾”:我的,指赵人的担忧。

“在乎无鸡”四句:意思是说,我的忧患不在没有鸡,而在老鼠。有了老鼠,就损害我们的食品;损害了我们的食物,就影响我们的衣食;影响我们的衣食,我们就要挨饿受冻;我们如果挨饿受冻,那么比没有鸡要严重得多。这是比喻的说法,是说如果没有鸡,虽然会挨饿受冻,但总不至于像现在这样严重。“若”,你。

“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三句:意思是说,没有鸡的话,就不吃鸡罢了,去掉饥饿寒冷还远着呢,至于去掉猫嘛!这也是比喻的说法,是说即使没有鸡,只要不吃鸡肉就行了,去掉饥饿寒冷还不遥远呢!“弗食鸡”,不吃鸡肉。“去饥寒犹远”,去掉饥饿寒冷还非常遥远。这是说,去掉饥饿寒暑还很远,至于去掉猫就更不可能了。

【赏析】

本文写赵人因家鼠成灾而向中山人讨教捕鼠的方法,中山人给他送来了一只猫。结果不但老鼠被捉,连鸡也被捉光了。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说明,解决眼前问题的办法,往往不是靠消灭敌人本身,而是靠削弱敌人力量的方法。

文章开头就提出问题:“郁离子 · 捕鼠。”接着叙述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何不)去诸?’”,儿子担心父亲赶走猫后会再闹出更大的问题来。父亲则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解释,说明自己并不担心这个问题会闹到无法收拾的地步。父亲认为,自己的祸患在于老鼠,而不在于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盗食他的粮食,损坏他的衣着、墙壁等,使他遭受饥饿寒冷之苦。如果不除去老鼠,那么他挨饿受冻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如果除去老鼠,虽去掉了饥饿寒冷,但比起没有鸡来还远远不及,所以不必急于赶走猫。父亲的这种认识,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往往不是从根本上消灭敌人本身,而是通过削弱敌人的力量来实现的。

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语言平易质朴,明白晓畅。全文结构紧凑,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一气呵成。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开始写赵人的儿子对赶走猫一事感到忧虑不安,后来父亲则对此不以为然。父子二人的思想认识形成鲜明对照,突出表现了问题的实质。最后,文章总结说:“若之何去夫猫也?”这一设问,既概括了前文所写内容,又点明了主旨。

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寓理于事。文章以赵人求教捕鼠为线索展开,先写赵人求教之事,然后引出“去”与“不去”两种不同的观点,最后归结到如何解决问题的问题。文章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由此引申出一系列的问题和看法。这些设想和看法都是围绕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中心来展开的,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这篇文章的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感人。它不仅揭示了一个道理,而且通过生动的情节,使这个道理更加深刻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