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道宣城,不知言之赏心也。姑孰据江之上游,山魁而水怒,从青山讨宛,则曲曲镜湾,吐云蒸媚,山水秀丽清矣。曾过响潭,鸟语入流,两壁互答。望敬亭绛雰浮(山急),令我杳然生翼,而吏卒守之,不得动。
既束带竣谒事,乃以青蛙走眺之。一径千绕,绿霞翳染,不知几千万竹树,党结寒阴,使人骨面之血,皆为蒏碧,而向之所谓鸟鸣莺啭者,但有茫然,竟不知声在何处?厨人尾我,以一觞劳之留云阁上。至此而又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往还”造句之精也。朓乎白乎!归来乎!吾与尔凌丹梯以接天语也。
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予栗然不能止,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围,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相不及,峭崿斗突,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与予所者异。嗟乎!昼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长,回视霭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记之尔。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游敬亭山记》,它描绘了作者在敬亭山的游历体验。以下是对诗歌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翻译版本
"At the edge of the sky, I recognize my return boat, and in the clouds, I distinguish the river's trees,"
I did not mention this place of Xuancheng, I would not have known how beautiful it is.
姑孰,位于长江上游,山峰雄伟而水流汹涌,从青山到宛陵,曲折如镜,云雾缭绕,山水秀丽清幽。我曾经路过响潭,鸟声入流,两岸相互应答。望敬亭山红日高照,使我感到翅膀生翼,但官吏守卫着,不能动。
一旦束带完毕谒见事务,我就开始用青蛙走的方式眺望它。一条小径千回百转,绿霞掩映,不知道有多少千万棵竹子树,党结寒阴,使人的面色之血都为绿色,而先前所说的鸟儿鸣叫莺啭的声音,只能茫然,竟然不知道声音在何处?厨人跟着我,以一杯酒劳驾我留在留云阁上。在这里又知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往还”造句之精也。
啊,归来!我与你凌驾在丹梯之上与天对话。
日暮景收,波涛沸乱,饥鹰啼叫,让我栗然不能止,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棵,可五六人围,高百余丈,世人眼未睹,世相不及,峭岩斗突,逼嵌其中,匾曰:“敬亭”,又与我所者不同。
唉!昼夜各一半,牛山短而蕉鹿长,回首视空阔的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记之尔。
注释
-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在天空中辨认回家的船,在云雾中辨识江边的树木。
- 姑孰据江之上游: 姑孰(今安徽当涂)位于长江的上游。
- 山魁而水怒: 山上雄壮而水势汹涌澎湃。
- 曲曲镜湾,吐云蒸媚: 曲折的镜湾,水气袅袅上升,美丽迷人。
- 曾过响潭: 曾经路过响潭。
- 鸟语入流: 鸟儿的叫声流入水中。
- 两壁互答: 两边的石壁互相应答。
- 敬亭绛雰浮(山急): 敬亭山景色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 吏卒守之,不得动: 守卫的士兵不让作者移动。
- 既束带竣谒事: 已经整衣准备谒见上司。
- 乃以青蛙走眺之: 于是像青蛙一样慢慢踱步欣赏。
- 一径千绕: 一条小路环绕了千回百转。
- 绿霞翳染: 绿色的霞光遮蔽了一切。
- 不知几千万竹树: 无法计算有多少万棵竹子和树木。
- 峭崿斗突: 陡峭的岩石参差不齐。
- 榜曰”敬亭“: 一块匾额写着“敬亭”。
- 嗟乎!昼夜相半: 唉!白天和黑夜各占一半。
- 牛山短而蕉鹿长: 牛山不长,而蕉鹿却很长。
- 夜半归卧舟中: 半夜时分回到船上休息。
- 梦登一大亭: 梦中登上一座高大的亭子。
- 有古柏一本: 有一棵古老的柏树。
- 可五六人围: 直径可达五六人合围。
- 高百余丈: 高达百余丈。
- 世眼未睹: 世上的人未曾目睹。
- 峭岩斗突: 陡峭的岩石参差不齐。
- 逼嵌其中: 挤入其中。
- 匾曰”敬亭“: 匾额写着“敬亭”。
- 又焉知向者游之非梦: 又怎么知道刚才游览的不是一场梦境呢?
- 而梦之非游也: 而梦境并非真实的游览。
- 止可以壬寅四月记之尔: 仅可以壬寅(农历三月)四月份记载下来。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和作者内心感受的游记诗。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感受,将敬亭山的自然美景和作者的内心世界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中的“敬亭”“敬亭山”等词汇多次出现,增加了诗的韵味。同时,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使整首诗富有韵律感和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