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瓢道人,不知其名姓,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人遂呼为一瓢道人。道人化于澧州。澧之人,渐有得其踪迹者,语予云:“道人少读书不得志,弃去,走海上从军。时倭寇方盛,道人拳勇非常,从小校得功,至裨将,后失律畏诛,匿于群盗,出没吴楚间,久乃厌之,以资市歌舞妓十馀人,卖酒淮扬间,所得市门资,悉以自奉,诸妓更代侍之。无日不拥艳冶,食酒肉,听丝竹,饮食供侍,拟于王者。又十馀年,心复厌之,亡去,乞食湖湘间。后至澧,澧人初不识,既久,出语颠狂,多奇中,发药有效。又为人画牛。信口作诗,有异语,人渐敬之。馈好衣服饮食,皆受而弃之,人以此多延款道人。道人栖古庙中。一日于炉灰里取金一挺,付祝云:‘为我召僧来礼忏。’忏毕,买一棺自坐其中,不覆,令十馀人移至城市上,手作拱揖状,大呼曰:‘年来甚扰诸公,贫道别矣。’虽小巷间,无不周遍,一市大惊。复还至庙中,乃仰卧命众人曰:‘可覆我。’众人不敢覆,视之,已去矣。遂覆而埋之。举之甚轻,不类有人者。”余闻而大异焉。
【译文】
一瓢道人,不知道他的名字和姓氏,曾经拿着一个葫芦四处流浪在鄂岳之间,人们就称他为一瓢道人。道人最终化名于澧州。澧州的百姓,逐渐有人找到了他的踪迹,对我说:“道人年轻时读书不得志,放弃后,跑到海上去从军。当时倭寇正盛,道人的勇武非常突出,从小校得功,升到了裨将,后来因失职畏惧被诛杀,躲藏在一群强盗中,出入吴楚之间,时间长了就感到厌烦,用钱财买回了歌舞妓十多人,卖酒到淮扬间,所得的金钱,全部用来自己生活,那些歌舞妓轮流侍奉他。没有一天不拥着艳丽妖媚的女子,吃喝肉食,听丝竹乐器,饮食供应侍奉他,就像帝王一样。又过了十多年,他又感到厌烦了,逃跑了,乞讨食物到湖湘一带。后来到了澧州,澧州的人刚开始不认识他,时间久了,说出话来颠三倒四、语出惊人,很多都应验了,用药物治疗有效果。又为人画像牛。信口作诗,有不同寻常的言论,人们都渐渐尊敬他。馈赠好的衣服、饭菜,他都接受然后丢弃,因此很多人都愿意款待这位道人。道人住在古庙中。有一天他在炉灰里挖出一挺金子,交给祝说:‘为我召唤僧人来礼忏。’礼忏完后,购买了一口棺材坐在里面,不盖上盖子,让人家搬移到城市的高处,手舞足蹈作出拱手揖让的样子,大喊说:‘年来很骚扰各位先生,贫道走了。’即使是小巷子,没有不到处都听到他的声音,全城的人都大吃一惊。道人又回到庙里,就仰卧让众人说:‘可盖上我的棺材。’众人不敢盖棺材,一看,他已经不见了。于是盖上棺材埋了起来。提起它非常轻,不像有活人似的。”我听了以后觉得很奇怪。
【注释】
“一瓢”:指一瓢水。
“道人”:道士。
“不知其名姓”: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
“尝持一瓢浪游鄂岳间”:曾经提着一瓢到处流浪在鄂岳之间。
“澧之人”:澧州人。
“少读书不得志”:年轻时读书没有得到志向。
“弃去”:放弃了学问。
“走海上从军”:跑到海上去从军。
“倭寇方盛”:倭寇正猖獗。
“拳勇非常”:勇敢非常。
“从小校得功”:从小校升官得到功赏。
“至裨将”:成为副将领。
“失律畏诛”:因为犯了法害怕被杀。
“匿于群盗”:隐藏在一群强盗之中。
“久乃厌之”:过了一段时间就厌倦了。
“资市歌舞妓十馀人”:花费钱财买来歌舞妓十多人。
“发药有效”:用药物治病很有效果。
“画牛”:画像牛。
“信口”:随意地。
“异语”:奇异的语言。
“延款”:招待款待。
“重周遍”:来回走动,到处转。
“复还至庙中”:又回到庙里。
“仰卧”:仰面躺着。
“众不可覆”:众人都不敢盖上棺材。
“视之,已去矣”:一看,他已经不见了。
“举而埋之”:提起棺材埋起来。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一篇传奇小说《古传》中的一节。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道人的故事。道人名叫“一瓢”,不知其名字和姓氏。他曾提一瓢到处流浪在鄂岳之间,被人称作“一瓢道人”。道人最终化为澧州古庙的一尊塑像,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缘分。这个故事以夸张手法描写了一瓢道人的神奇事迹,充满了神秘色彩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