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又问曰:“审有道者,不宜淫且盗;淫且盗者,又不宜脱然生死。余大有疑,以问子。”余曰:“余与汝皆人也,乌能知之?夫济颠之酒也,三车之肉也,锁骨之淫也,寒山、拾得之垢也,皆非天眼莫能知也。古之诸佛,固有隐于猪狗中者,况人类乎?予与余何足以知之哉!”
翻译:
一个人问道:“我听说有道德的人,不应该淫荡和偷盗。如果淫荡和偷盗了,又不应该完全脱离生死。我有很多疑虑,所以来向你请教。”
余回答说:“我和你也是人类,怎么能知道呢? 济颠的酒、三车肉、锁骨的淫荡,寒山拾得之垢,这些都不是天眼所能知道的。古代的诸佛,也有隐于猪狗中的,何况是人呢?我和你又怎能知道呢?”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于道德、人性以及宇宙万物的认知态度。诗中通过对比“人”与“道者”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道者”的尊敬和对其行为的不解。同时,诗中也揭示了人类对于道德、人性以及宇宙万物的困惑和无知。
在诗中,“一瓢道人”被描绘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物,他的言行举止都体现了道德和智慧。然而,他的行为却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和误解,这些人认为他的行为超出了常理。这种质疑和误解反映了人类社会对于道德和人性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局限性。
诗中的“余”则是一个普通的人类,他无法理解“一瓢道人的”行为和境界。这反映了人类对于超越常人的道德和精神境界的难以理解和认同。这也暗示了人类自身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探索和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这首诗通过对“一瓢道人和余”的行为和对话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类道德、人性以及对宇宙万物的认知态度的复杂情感和思考。它提醒我们,对于道德和人性的理解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同时也需要我们保持谦虚和敬畏之心,不断地学习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