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见昭言语投机,便问以朝廷大事。昭曰:“明公兴义兵以除暴乱,入朝辅佐天子,此五霸之功也。但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若留此,恐有不便。惟移驾幸许都为上策。然朝廷播越,新还京师,远近仰望,以冀一朝之安;今复徏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决计之。”操执昭手而笑曰:“此吾之本志也。但杨奉在大梁,大臣在朝,不有他变否?”昭曰:“易也。以书与杨奉,先安其心。明告大臣,以京师无粮,欲车驾幸许都,近鲁阳,转运粮食,庶无欠缺悬隔之忧。大臣闻之,当欣从也。”操大喜。昭谢别,操执其手曰:“凡操有所图,惟公教之。”昭称谢而去。
操由是日与众谋士密议迁都之事。时侍中太史令王立私谓宗正刘艾曰:“吾仰观天文,自去春太白犯镇星于斗牛,过天津,荧惑又逆行,与太白会于天关,金火交会,必有新天子出。吾观大汉气数将终,晋魏之地,必有兴者。”又密奏献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代汉而有天下者,当在魏。”操闻之,使人告立曰:“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勿多言。”操以是告彧。彧曰:“汉以火德王,而明公乃土命也。许都属土,到彼必兴。火能生土,土能旺木:正合董昭、王立之言。他日必有兴者。”操意遂决。次日,入见帝,奏曰:“东都荒废久矣,不可修葺;更兼转运粮食艰辛。许都地近鲁阳,城郭宫室,钱粮民物,足可备用。臣敢请驾幸许都,惟陛下从之。”帝不敢不从;群臣皆惧操势,亦莫敢有异议。遂择日起驾。操引军护行,百官皆从。
诗句:
- 操见昭言语投机,便问以朝廷大事。
- 昭曰:“明公兴义兵以除暴乱,入朝辅佐天子,此五霸之功也。但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若留此,恐有不便。惟移驾幸许都为上策。”
- 操执昭手而笑曰:“此吾之本志也。但杨奉在大梁,大臣在朝,不有他变否?”
- 昭曰:“易也。以书与杨奉,先安其心。明告大臣,以京师无粮,欲车驾幸许都,近鲁阳,转运粮食,庶无欠缺悬隔之忧。大臣闻之,当欣从也。”
- 操大喜。昭谢别,操执其手曰:“凡操有所图,惟公教之。”昭称谢而去。
译文:
曹操见荀彧言谈投机,便向他询问朝廷大事。荀彧说:“您发动义兵来铲除暴乱,进京辅助天子,这是五霸的功绩。但是各将领人心各异,不一定服从;如果留下这里,恐怕不方便。迁移皇帝到许昌是最好的策略。”
曹操握住荀彧的手笑着说:“这是我的本意。但是杨奉在梁地,大臣在朝中,会不会发生变故?”
荀彧回答:“容易办到。给杨奉写信,让他安心。明确告诉大臣,因为京师缺少粮食,所以希望皇上前往许昌,那里有鲁阳可以转运粮食,以免造成短缺和分离的忧虑。大臣们听到这个消息,应该会很高兴听从的。”
曹操非常高兴。荀彧告辞时,曹操握着他的手说:“凡是我有什么计划,都拜托你告诉我。”荀彧表示感谢后离开了。
赏析:
这首诗讲述了曹操决定迁都至许昌的决定过程。首先,曹操和荀彧讨论了朝廷内外的情况以及如何应对可能的变故。接着,两人商议如何稳定内部和转移朝廷注意力的方法,荀彧提出了通过书信安抚杨奉,同时向大臣传达迁都的原因和好处,以获得他们的支持。曹操最终被荀彧的话说服,决定执行这一决策。整个过程中,曹操展现了他的决断力和对荀彧的信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权斗争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