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曹操攻城,两月不下。忽报:“河内太守张杨出兵东市,欲救吕布;部将杨丑杀之,欲将头献丞相,却被张杨心腹将眭固所杀,反投犬城去了。”操闻报,即遣史涣追斩眭固。因聚众将曰:“张杨虽幸自灭,然北有袁绍之忧,东有表、绣之患,下邳久围不克,吾欲舍布还都,暂且息战,何如?”荀攸急止曰:“不可。吕布屡败,锐气已堕,军以将为主,将衰则军无战心。彼陈宫虽有谋而迟。今布之气未复,宫之谋未定,作速攻之,布可擒也。”郭嘉曰:“某有一计,下邳城可立破,胜于二十万师。”荀彧曰:“莫非决沂、泗之水乎?”嘉笑曰:“正是此意。”操大喜,即令军士决两河之水。曹兵皆居高原。坐视水淹下邳。下邳一城,只剩得东门无水;其余各门,都被水淹。众军飞报吕布。布曰:“吾有赤兔马,渡水如平地,又何惧哉!”乃日与妻妾痛饮美酒,因酒色过伤,形容销减;一日取镜自照,惊曰:“吾被酒色伤矣!自今日始,当戒之。”遂下令城中,但有饮酒者皆斩。
诗句翻译
1 曹操攻城,两月不下。
- “攻城”,即指曹操率军攻打下邳城;
- “两月”指的是时间长度为两个月,表示已经过去相当长的时间;
- “不下”表明攻击未果,未能攻克城池。
- 忽报:“河内太守张杨出兵东市,欲救吕布;部将杨丑杀之,欲将头献丞相,却被张杨心腹将眭固所杀,反投犬城去了。”操闻报,即遣史涣追斩眭固。
- “忽报”表示突然接到消息;
- “河内太守张杨出兵东市,欲救吕布”说明张杨响应吕布的请求,出兵帮助他;
- “杨丑杀之”描述了杨丑对眭固的处置,可能是为了阻止眭固继续向曹操提供支援;
- “欲将头献丞相”意味着他打算将眭固的首级献给曹操;
- “却被张杨心腹将眭固所杀”说明了眭固的英勇或忠诚,成功杀死了敌人;
- “反投犬城去了”则可能是指眭固最终选择了投降,或者被俘去到犬城。
- “操闻报”:曹操听闻这些消息后的反应;
- “即遣史涣追斩眭固”:曹操迅速派遣史涣追捕并杀掉了眭固。
- 因聚众将曰:“张杨虽幸自灭,然北有袁绍之忧,东有表、绣之患,下邳久围不克,吾欲舍布还都,暂且息战,何如?”荀攸急止曰:“不可。吕布屡败,锐气已堕,军以将为主,将衰则军无战心。彼陈宫虽有谋而迟。今布之气未复,宫之谋未定,作速攻之,布可擒也。”郭嘉曰:“某有一计,下邳城可立破,胜于二十万师。”荀彧曰:“莫非决沂、泗之水乎?”嘉笑曰:“正是此意。”操大喜,即令军士决两河之水。
- “因聚众将曰”:曹操召集将领讨论战略;
- “张杨虽幸自灭”:虽然张杨已被消灭,但这似乎是一个隐喻;
- “然北有袁绍之忧,东有表、绣之患”:北方有袁绍的威胁,东方有袁谭和袁尚的叛乱;
- “下邳久围不克”:下邳城长期被围困未能攻克;
- “吾欲舍布还都”:”我打算放弃吕布,返回首都”;
- “暂且息战”:暂时停止战争,恢复和平;
- “荀攸急止曰”:荀攸急忙劝阻;
- “不可。吕布屡败,锐气已堕”:认为吕布屡次战败,士气低落;
- “军以将为主,将衰则军无战心”:军队的战斗力取决于将领,将领实力减弱,军队的斗志就会丧失;
- “彼陈宫虽有谋而迟”:虽然陈宫智谋不错,但反应稍慢;
- “今布之气未复,宫之谋未定”:现在吕布没有恢复过来的意志,陈宫也没有明确的计划;
- “作速攻之,布可擒也”:建议迅速进攻,可以生擒吕布;
- “郭嘉曰”某有一计,下邳城可立破,胜于二十万师“:郭嘉提出一个计划,声称可以轻松攻破下邳城,比二十万大军还要有效;
- “荀彧曰”莫非决沂、泗之水乎?”:荀彧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 “嘉笑曰”正是此意”:郭嘉笑了,表示这个主意确实是他想要的;
- “操大喜,即令军士决两河之水”:曹操非常高兴,立刻命令士兵放水淹没两河地区。
注释与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曹操在围攻下邳城的过程中的一系列决策和行动。曹操最初面对的是张杨和袁绍的威胁,但随着吕布的失败,曹操考虑是否放弃攻击转而休养生息。然而,考虑到袁绍的存在和东部的不稳定因素,曹操决定采取更为直接的行动来解决问题。最终通过郭嘉的计谋,曹操命令士兵决堤放水淹没敌军,取得了胜利。这首诗通过描绘这一历史事件展示了战争中的策略和人性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