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纪、韦晃见祎果有忠义之心,乃以实情相告曰:“吾等本欲讨贼,来求足下。前言特相试耳。”祎曰:“吾累世汉臣,安能从贼!公等欲扶汉室,有何高见?”晃曰:“虽有报国之心,未有讨贼之计。”祎曰:“吾欲里应外合,杀了王必,夺其兵权,扶助銮舆。更结刘皇叔为外援,操贼可灭矣。”二人闻之,抚掌称善。祎曰:“我有心腹二人,与操贼有杀父之仇,现居城外,可用为羽翼。”耿纪问是何人。祎曰:“太医吉平之子:长名吉邈,字文然;次名吉穆,字思然。操昔日为董承衣带诏事,曾杀其父;二子逃窜远乡,得免于难。今已潜归许都,若使相助讨贼,无有不从。”耿纪、韦晃大喜。金祎即使人密唤二吉。须臾,二人至。祎具言其事。二人感愤流泪,怨气冲天,誓杀国贼。金祎曰:“正月十五日夜间,城中大张灯火,庆赏元宵。耿少府、韦司直,你二人各领家僮,杀到王必营前;只看营中火起,分两路杀入;杀了王必,径跟我入内,请天子登五凤楼,召百官面谕讨贼。吉文然兄弟于城外杀入,放火为号,各要扬声,叫百姓诛杀国贼,截住城内救军;待天子降诏,招安已定,便进兵杀投邺郡擒曹操,即发使赍诏召刘皇叔。今日约定,至期二更举事。勿似董承自取其祸。”五人对天说誓,歃血为盟,各自归家,整顿军马器械,临期而行。且说耿纪、韦晃二人,各有家僮三四百,预备器械。吉邈兄弟,亦聚三百人口,只推围猎,安排已定。金祎先期来见王必,言:“方今海宇稍安,魏王威震天下;今值元宵令节,不可不放灯火以示太平气象。”王必然其言,告谕城内居民,尽张灯结彩,庆赏佳节。至正月十五夜,天色晴霁,星月交辉,六街三市,竞放花灯。真个金吾不禁,玉漏无催!王必与御林诸将,在营中饮宴。二更以后,忽闻营中呐喊,人报营后火起。王必慌忙出帐看时,只见火光乱滚;又闻喊杀连天,知是营中有变,急上马出南门,正遇耿纪,一箭射中肩膊,几乎坠马,遂望西门而走。背后有军赶来。王必着忙,弃马步行。至金祎门首,慌叩其门。原来金祎一面使人于营中放火,一面亲领家僮随后助战,只留妇女在家。时家中闻王必叩门之声,只道金祎归来。祎妻从隔门便问曰:“王必那厮杀了么?”王必大惊,方悟金祎同谋,径投曹休家,报知金祎、耿纪等同谋反。休急披挂上马,引千余人在城中拒敌。城内四下火起,烧着五凤楼,帝避于深宫。曹氏心腹爪牙,死据宫门。城中但闻人叫:“杀尽曹贼,以扶汉室!”
诗句输出:
耿纪、韦晃见祎果有忠义之心,乃以实情相告曰:“吾等本欲讨贼,来求足下。前言特相试耳。”祎曰:“吾累世汉臣,安能从贼!公等欲扶汉室,有何高见?”
关键词注释:
- 耿纪、韦晃:东汉末年的人物,曾与金祎等人密谋反抗曹操。
- 祎:指金祎,文中的主角,一位忠诚于汉朝的谋士。
- 耿纪、韦晃见祎果有忠义之心:表明金祎在面对考验时展示了他的忠诚和义气。
- 前言特相试耳:暗示了金祎此前可能已经测试过耿纪、韦晃的忠诚。
- 扶汉室:表达了他们希望恢复汉朝统治的愿望。
- 五臣死节:形容耿纪、韦晃以及其他参与谋反的人为了国家而英勇牺牲。
- 卜周易管辂知机:反映了金祎通过占卜预测了事情的发展,并且成功引导了行动。
- 太医吉平之子:指太医吉文然和他的弟弟吉穆,他们是故事中的关键人物。
- 方今海宇稍安:意味着当时天下相对太平,没有战乱。
- 魏王威震天下:指的是曹操在魏国的地位极为崇高,有着极大的权威。
- 元宵令节:指的是元宵节这个特定的节日时刻。
- 星月交辉: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夜晚景象,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 六街三市,竞放花灯:描述了城市中庆祝元宵节的情景,人们争相赏灯。
- 真个金吾不禁,玉漏无催:形容夜晚的宁静美好,没有人能够阻止人们享受节日的快乐。
- 曹休急披挂上马:指曹休迅速穿上战斗装备,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 投曹休家报知金祎、耿纪等同谋反:表示金祎向曹休报告了与耿纪、韦晃等共同策划的反叛计划。
- 急披挂上马,引千余人在城中拒敌:描述了曹操听到警报后的反应,他立即换上战甲,带领一千多士兵去抵御敌人。
- 城内四下火起:指城中突然起火,可能是由于金祎等人放火造成的。
- 杀尽曹贼,以扶汉室:体现了他们决心推翻曹操统治、恢复汉朝的意愿。
- 死据宫门:表示曹氏的心腹爪牙死守宫殿的大门,不让他们逃离。
- 城中但闻人叫:描绘城内居民听到喊声的场景,他们可能会因为听到这样的喊声而感到惊慌。
- 杀尽曹贼,以扶汉室:这句话再次强调了他们的目标,即消灭曹操,恢复汉朝的统治。
译文及赏析:
在《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中,金祎(字公明,平原人)以其智慧和勇气帮助耿纪、韦晃等人策划了一场针对曹操的叛乱。他们利用天文知识和时机,成功地在正月十五夜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暗杀行动。尽管最终的计划失败了,金祎的行为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他对未来的预见能力。这个故事不仅是一场关于背叛和政治阴谋的叙述,还深刻地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通过对金祎和其他关键角色的描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动态和个人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