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徐晃引军渡汉水,王平苦谏不听,渡过汉水扎营。黄忠、赵云告玄德曰:“某等各引本部兵去迎曹兵。”玄德应允。二人引兵而行。忠谓云曰:“今徐晃恃勇而来,且休与敌;待日暮兵疲,你我分兵两路击之可也。”云然之,各引一军据住寨栅。徐晃引兵从辰时搦战,直至申时,蜀兵不动。晃尽教弓弩手向前,望蜀营射去。黄忠谓赵云曰:“徐晃令弓弩射者,其军必将退也:可乘时击之。”言未已,忽报曹兵后队果然退动。于是蜀营鼓声大震:黄忠领兵左出,赵云领兵右出。两下夹攻,徐晃大败,军士逼入汉水,死者无数。晃死战得脱,回营责王平曰:“汝见吾军势将危,如何不救?”平曰:“我若来救,此寨亦不能保。我曾谏公休去,公不肯听,以致此败。”晃大怒,欲杀王平。平当夜引本部军就营中放起火来,曹兵大乱,徐晃弃营而走。王平渡汉水来投赵云,云引见玄德。王平尽言汉水地理。玄德大喜曰:“孤得王子均,取汉中无疑矣。”遂命王平为偏将军,领向导使。却说徐晃逃回见操,说:“王平反去降刘备矣!”操大怒,亲统大军来夺汉水寨栅。赵云恐孤军难立,遂退于汉水之西。两军隔水相拒,玄德与孔明来观形势。孔明见汉水上流头,有一带土山,可伏千余人;乃回到营中,唤赵云分付:“汝可引五百人,皆带鼓角,伏于土山之下;或半夜,或黄昏,只听我营中炮响:炮响一番,擂鼓一番。只不要出战。”子龙受计去了。孔明却在高山上暗窥。次日,曹兵到来搦战,蜀营中一人不出,弓弩亦都不发。曹兵自回。当夜更深,孔明见曹营灯火方息,军士歇定,遂放号炮。子龙听得,令鼓角齐鸣。曹兵惊慌,只疑劫寨。及至出营,不见一军。方才回营欲歇,号炮又响,鼓角又鸣,呐喊震地,山谷应声。曹兵彻夜不安。一连三夜,如此惊疑,操心怯,拔寨退三十里,就空阔处扎营。孔明笑曰:“曹操虽知兵法,不知诡计。”遂请玄德亲渡汉水,背水结营。玄德问计,孔明曰:“可如此如此。”
解析:
- 诗句原文:
原句: “却说徐晃引军渡汉水,王平苦谏不听,渡过汉水扎营。”
翻译: 徐晃带领军队渡过汉水,王平苦苦劝阻他,但他不听劝告,渡过汉水扎营。
- 译文:
原句: 徐晃 led his troops across the Han River, Wang Ping strongly advised against it without success, he crossed the river and took up a position.
翻译: 徐晃率领部队渡过汉水,王平极力劝阻但未成功,于是渡河扎营。
- 注释:
-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历史的长篇小说,作者罗贯中。这部小说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风貌。
- 徐晃和王平是《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人物,他们在故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勇气。
- 赏析:
- 这句话描述了徐晃和王平的军事行动。在这个故事中,徐晃是一位勇猛的将领,他的部队渡过汉水,开始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而王平则是一个忠诚而有智慧的谋士,他的多次劝谏让徐晃没有贸然行动。最终,他们成功地渡河扎营,为后续的行动奠定了基础。
- 这句话也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谋略与智谋的重要性。在战争中,有时候需要果断的行动,但也要注意策略和计划的重要性。
- 赏析:
- 这句话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的智慧和谋略。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深思熟虑,制定合理的策略和计划,才能取得胜利。
这句话也表达了忠诚和智慧的价值。忠诚是一种品质,它可以让我们坚守原则和信念;而智慧则是一种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