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马岱望见蛮兵已到,遂将二千军摆在山前。两阵对圆,忙牙长出马,与马岱交锋,只一合,被岱一刀,斩于马下。蛮兵大败走回,来见孟获,细言其事。获唤诸将问曰:“谁敢去敌马岱?”言未毕,董荼那出曰:“某愿往。”孟获大喜,遂与三千兵而去。获又恐有人再渡泸水,即遣阿会喃,引三千兵,去守把沙口。却说董荼那引蛮兵到了夹山峪下寨,马岱引兵来迎。部内军有认得是董荼那,说与马岱如此如此。岱纵马向前大骂曰:“无义背恩之徒!吾丞相饶汝性命,今又背反,岂不自羞!”董荼那满面惭愧,无言可答,不战而退。马岱掩杀一阵而回。董荼那回见孟获曰:“马岱英雄,抵敌不住。”获大怒曰:“吾知汝原受诸葛亮之恩,今故不战而退,正是卖阵之计!”喝教推出斩了。众酋长再三哀告,方才免死,叱武士将董荼那打了一百大棍,放归本寨。诸多酋长皆来告董荼那曰:“我等虽居蛮方,未尝敢犯中国;中国亦不曾侵我。今因孟获势力相逼,不得已而造反。想孔明神机莫测,曹操、孙权尚自惧之,何况我等蛮方乎?况我等皆受其活命之恩,无可为报。今欲舍一死命,杀孟获去投孔明,以免洞中百姓涂炭之苦。”董荼那曰:“未知汝等心下若何?”内有原蒙孔明放回的人,一齐同声应曰:“愿往!”于是董荼那手执钢刀,引百余人,直奔大寨而来,时孟获大醉于帐中。董荼那引众人持刀而入,帐下有两将侍立。董荼那以刀指曰:“汝等亦受诸葛丞相活命之恩,宜当报效。”二将曰:“不须将军下手,某当生擒孟获,去献丞相。”于是一齐入帐,将孟获执缚已定,押到泸水边,驾船直过北岸,先使人报知孔明。
诗句:却说马岱望见蛮兵已到,遂将二千军摆在山前。两阵对圆,忙牙长出马,与马岱交锋,只一合,被岱一刀,斩于马下。蛮兵大败走回,来见孟获,细言其事。获唤诸将问曰:“谁敢去敌马岱?”言未毕,董荼那出曰:“某愿往。”孟获大喜,遂与三千兵而去。
译文:就在这时,马岱看到了敌人已经来到了眼前,于是他把两千名士兵摆在了山前。两军对峙,忙牙率先冲出,与马岱交战。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后,忙牙被马岱一刀砍倒。蛮族军队因此大败而退。他们回去见了孟获,向他详细讲述了战斗的情况。孟获叫来所有的将领询问谁愿意去迎战马岱。话音刚落,董荼那就主动请缨说:“我愿意去。”孟获听了非常高兴,于是率领三千士兵出发了。
注释:这句话描述了三国时期的一场战斗,马岱和董荼那的交锋以及他们的英勇表现。”却说”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刚才说”。”却”在这里表示转折关系,用来引出后面的内容。”望见蛮兵已到”指的是看见敌人已经来到了自己的阵地。”遂将二千军摆在山前”表示把两千名士兵摆放在前方作为防守或作战的准备。”两阵对圆”是指两军相对,形成圆形阵列,准备进行战斗。”忙牙长出马”是形容忙牙骑马冲向对方的情景。”与马岱交锋”指的是与马岱进行战斗。”只一合”表示经过一次战斗就结束了。”只一合,被岱一刀,斩于马下”是描述经过一番激战后,忙牙被马岱用刀砍死。”蛮兵大败走回”表示蛮族士兵因为战败而撤退回去。”来见孟获”是表示回到孟获那里。”细言其事”指的是详细地讲述战斗的情况。”获唤诸将问曰”是孟获召集将领们询问情况。”言未毕”表示说话尚未说完。”董荼那出曰”意思是董荼那第一个站出来发言。”某愿往”意味着董荼那表示愿意前去。”孟获大喜”是表示孟获非常高兴。”遂与三千兵而去”是说带着三千士兵出发去了。
赏析: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三国时期马岱与董荼那之间的战斗场景,展现了两位英雄人物的英勇无畏和忠诚精神。通过对话和叙述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紧张的气氛和士兵们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揭示了战争中的智慧、策略和勇气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