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谅提兵向南安大路进发,遥望见火光冲天,催兵星夜前进,离南安尚有五十余里,忽闻前后喊声大震,哨马报道:“前面关兴截住去路,背后张苞杀来!”安定之兵,四下逃窜。谅大惊,乃领手下百余人,往小路死战得脱,奔回安定。方到城壕边,城上乱箭射下来。蜀将魏延在城上叫曰:“吾已取了城也!何不早降?”原来魏延扮作安定军,夤夜赚开城门,蜀兵尽入,因此得了安定。
崔谅慌投天水郡来。行不到一程,前面一彪军摆开。大旗之下,一人纶巾羽扇,道袍鹤氅,端坐于车上。谅视之,乃孔明也,急拨回马走。关兴、张苞两路兵追到,只叫:“早降!”崔谅见四面皆是蜀兵,不得已遂降,同归大寨。孔明以上宾相待。孔明曰:“南安太守与足下交厚否?”谅曰:“此人乃杨阜之族弟杨陵也;与某邻郡,交契甚厚。”孔明曰:“今欲烦足下入城,说杨陵擒夏侯楙,可乎?”谅曰:“丞相若令某去,可暂退军马,容某入城说之。”孔明从其言,即时传令,教四面军马各退二十里下寨。崔谅匹马到城边叫开城门,入到府中,与杨陵礼毕,细言其事。陵曰:“我等受魏主大恩,安忍背之?可将计就计而行。”遂引崔谅到夏侯楙处,备细说知。楙曰:“当用何计?”杨陵曰:“只推某献城门,赚蜀兵入,却就城中杀之。”崔谅依计而行,出城见孔明,说:“杨陵献城门,放大军入城,以擒夏侯楙。杨陵本欲自捉,因手下勇士不多,未敢轻动。”孔明曰:“此事至易:今有足下原降兵百余人,于内暗藏蜀将扮作安定军马,带入城去、先伏于夏侯楙府下;却暗约杨陵,待半夜之时,献开城门,里应外合。”崔谅暗思:“若不带蜀将去,恐孔明生疑。且带入去,就内先斩之,举火为号,赚孔明入来,杀之可也。”因此应允。孔明嘱曰:“吾遣亲信将关兴、张苞随足下先去,只推救军杀入城中,以安夏侯楙之心;但举火,吾当亲入城去擒之。”时值黄昏,关兴、张苞受了孔明密计,披挂上马,各执兵器,杂在安定军中,随崔谅来到南安城下。杨陵在城上撑起悬空板,倚定护心栏,问曰:“何处军马?”崔谅曰:“安定救军来到。”谅先射一号箭上城,箭上带着密书曰:“今诸葛亮先遣二将,伏于城中,要里应外合;且不可惊动,恐泄漏计策。待入府中图之。”杨陵将书见了夏侯楙,细言其事。楙曰:“既然诸葛亮中计,可教刀斧手百余人,伏于府中。如二将随崔太守到府下马,闭门斩之;却于城上举火,赚诸葛亮入城。伏兵齐出,亮可擒矣。”
诗句
- 崔谅提兵向南安大路进发,遥望见火光冲天,催兵星夜前进,离南安尚有五十余里,忽闻前后喊声大震。
译文
- 崔谅带领军队向南安的大路进发,远远地就看到了火焰冲天。他催促士兵加快脚步,只走了大约五十里就听到了前后的喊叫声,哨马报告说前面有敌军阻挡去路,后面又有张苞的部队杀来!安定的士兵四散逃窜。崔谅大吃一惊,于是率领手下一百多人,向小路奋力死战,才得以逃脱,赶回了安定城。
注释
- “崔谅”:三国时期的一位将领,后来成为蜀汉的一员。
- “南安大路”:指通往南安的道路。
- “崔谅提兵向南安大路进发”:表明崔谅带领军队前往南安地区。
- “遥望见火光冲天”:通过望远看见了大火。
- “催兵星夜前进,离南安尚有五十余里”:命令士兵们加速行进,但距离南安还有一段路程。
- “忽闻前后喊声大震”:突然听到前后都有激烈的喊叫声。
- “关兴截住去路,背后张苞杀来”:关兴和张苞分别在前方和后方截断了敌人的退路。
- “安定之兵,四下逃窜”:安定的军队四处逃散。
- “安定”:这里指代的是南安郡。
- “方到城壕边,城上乱箭射下来”:到达城壕边,城头上的箭雨纷纷落下。
- “魏延在城上叫曰:”吾已取了城也!何不早降?”“:魏延在城墙上大喊:“我已经占领了城市,为什么不早点投降呢?”
- “原来魏延扮作安定军,夤夜赚开城门,蜀兵尽入,因此得了安定”:原来魏延伪装成安定军队的样子,趁黑夜骗开了城门,让蜀军全部进入,从而占领了安定城。
- “崔谅慌投天水郡”:崔谅害怕,急忙投奔天水郡。
- “行不到一程,前面一彪军摆开”:走了不到一程,前面就有一队兵马展开。
- “大旗之下,一人纶巾羽扇,道袍鹤氅,端坐于车上”:在一个大旗下,一个人戴着纶巾、拿着羽扇、穿着道袍和鹤氅,端坐在车上。
- “谅视之,乃孔明也,急拨回马走”:崔谅一看,原来是诸葛亮,急忙调转马头逃跑。
- “关兴、张苞两路兵追到,只叫:”早降!””:关兴和张苞分头追赶,只是高呼:“早些投降吧!”
- “崔谅见四面皆是蜀兵,不得已遂降,同归大寨”:崔谅看到四周都是蜀军,无奈之下只好投降,一起回到大营。
- “孔明以上宾相待”:诸葛亮以贵宾之礼接待了他。
- “欲烦足下入城,说杨陵擒夏侯楙,可乎?”:想请你帮我进入城中,劝说杨陵抓住夏侯楙,可以吗?
- “谅曰:“丞相若令某去,可暂退军马,容某入城说之。””:崔谅回答说:“如果丞相让我去,我可以暂时撤退军队,让我进城去说服杨陵。”
- “孔明从其言,即时传令,教四面军马各退二十里下寨”:诸葛亮听从了他的话,立刻下令,命令四面的军马都各自后退二十里下营扎寨。
- “崔谅匹马到城边叫开城门,入到府中,与杨陵礼毕”:崔谅骑着马来到城边,打开城门进入城内,然后和杨陵见面行礼。
- “与杨陵细言其事”:和杨陵小声地交谈着这件事情。
- “陵曰:”我等受魏主大恩,安忍背之?可将计就计而行”“:杨陵说:“我们受到魏主的厚恩,怎么能背叛他呢?你可以按照这个计划执行。”
- “遂引崔谅到夏侯楙处,备细说知”:于是带崔谅去见夏侯楙,详细地告诉了他这件事情。
- “楙曰:“当用何计?””:夏侯楙问:“用什么办法?”
- “杨陵曰:“只推某献城门,赚蜀兵入,却就城中杀之。””:杨陵说:“我们可以假装是献城门,让蜀军趁机进入,然后在城中杀了他们。”
- “崔谅依计而行”:崔谅按照这个计划去行动。
- “出城见孔明,说:”杨陵献城门,放大军入城,以擒夏侯楙。杨陵本欲自捉,因手下勇士不多,未敢轻动。”“:崔谅出城去见诸葛亮,告诉他说:“杨陵献城门,放蜀军进入城内,以捕捉夏侯楙。杨陵本来打算自己去抓,但是因为手下的士兵数量不多,不敢轻易行动。”
- “孔明曰:“此事至易:今有足下原降兵百余人,于内暗藏蜀将扮作安定军马,带入城去、先伏于夏侯楙府下;却暗约杨陵,待半夜之时,献开城门,里应外合。””:诸葛亮说:“这件事情很简单。现在你有一百个原投降的士兵,他们在其中暗中藏着蜀军的将领,让他们扮成安定军马潜入城中,然后再埋伏在夏侯楙的府下;再秘密地约定杨陵,等到半夜的时候,献开城门,内外配合。”
- “崔谅暗思:”若不带蜀将去,恐孔明生疑。且带入去,就内先斩之”“:崔谅暗自思考:“如果不带蜀将去的话,恐怕诸葛亮会起疑心。而且如果能把他带进去的话,就可以先杀掉他。”
- “孔明嘱曰:”吾遣亲信将关兴、张苞随足下先去,只推救军杀入城中,以安夏侯楙之心;但举火,吾当亲入城去擒之。”“:诸葛亮嘱咐他说:“我派遣我的亲信将领关羽、张苞跟着你先去,只是假装救援军杀入城中,来安定夏侯楙的心思;只要点燃烽火信号,我就亲自进城去擒获他们。”
- “时值黄昏,关兴、张苞受了孔明密计,披挂上马,各执兵器,杂在安定军中,随崔谅来到南安城下。杨陵在城上撑起悬空板,倚定护心栏,问曰:”何处军马?崔谅曰:”安定救军来到。”“:此时正值黄昏时分,关羽和张苞接受了孔明的秘密计策,身披战甲骑上马,手持武器,混杂在安定军的队列中,随崔谅一起来到南安城下。杨陵在城墙上搭建了悬空板,依靠保护栏杆站立着问道:“哪个军马?”崔谅回答说:“是安定的援军到了。”
- “谅先射一号箭上城,箭上带着密书曰:”今诸葛亮先遣二将,伏于城中,要里应外合;且不可惊动,恐泄漏计策。待入府中图之。”杨陵将书读了给夏侯楙听。”:崔谅首先射出一支箭射上城墙,箭身上带着一封密信,上面写道:“今天诸葛亮派的两个将领已经埋伏在城中,需要内外夹攻;所以不要引起恐慌,以免泄露计策。等我进入府中后再去行动。”
- “杨陵将书见了夏侯楙,细言其事。楙曰:”既然如此,可教刀斧手百余人,伏于府中。如二将随崔太守到府下马,闭门斩之;却于城上举火,赚诸葛亮入城。伏兵齐出,亮可擒矣。”“:杨陵把信读给了夏侯茂听了,详细地叙述了事情的经过。夏侯茂回答说:“既然诸葛亮中计了,那就可以让刀斧手一百多人埋伏在府中。如果那两个将领跟着崔谅来到府下并骑马进来时,就紧闭城门砍杀他们;同时在城墙上点燃烽火信号,引诱诸葛亮进城。这样,城外的伏兵就会一起出动,诸葛亮就可以被擒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