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天水郡太守马遵,听知夏侯楙困在南安城中,乃聚文武官商议。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曰:“夏侯驸马乃金枝玉叶,倘有疏虞,难逃坐视之罪。太守何不尽起本部兵以救之?”马遵正疑虑间,忽报夏侯驸马差心腹将裴绪到。绪入府,取公文付马遵,说:“都督求安定、天水两郡之兵,星夜救应。”言讫,匆匆而去。次日又有报马到,称说:“安定兵已先去了,教太守火急前来会合。”

马遵正欲起兵,忽一人自外而入曰:“太守中诸葛亮之计矣!”众视之,乃天水冀人也,姓姜名维,字伯约。父名冏,昔日曾为天水郡功曹,因羌人乱,没于王事。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本郡军事。当日姜维谓马遵曰:“近闻诸葛亮杀败夏侯楙,困于南安,水泄不通,安得有人自重围之中而出?又且裴绪乃无名下将,从不曾见;况安定报马,又无公文,以此察之,此人乃蜀将诈称魏将。赚得太守出城,料城中无备,必然暗伏一军于左近,乘虚而取天水也,”马遵大悟曰:“非伯约之言,则误中奸计矣!”维笑曰:“太守放心。某有一计,可擒诸葛亮,解南安之危。”正是:运筹又遇强中手,斗智还逢意外人。

【诗句】:
却说天水郡太守马遵,听知夏侯楙困在南安城中,乃聚文武官商议。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曰:“夏侯驸马乃金枝玉叶,倘有疏虞,难逃坐视之罪。太守何不尽起本部兵以救之?”
译文:
据说天水郡的太守马遵听说了夏侯楙被围困在南安城中的消息,于是他召集了文武官员开会讨论。他的部将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人说:“夏侯驸马是皇室成员,如果他有什么闪失,我们难逃看戏的命运。”马遵正在犹豫不决时,忽然有人报告说夏侯驸马派心腹将领裴绪来到。裴绪进入府中,交给马遵一份公文,告诉他:“都督请求调集安定、天水两郡的军队,立即出发去救援夏侯驸马。”话音刚落,裴绪就匆匆离开了。第二天又有人来报,称安定的军队已经先一步出发,催促马遵火速前来会合。
【注释】:

  1. “夏侯驸马”:指的是夏侯渊的侄子夏侯楙,当时他担任南安郡的太守。
  2. “金枝玉叶”:古代皇室子弟的尊贵地位。
  3. “都督”:古代官职名称,这里特指南安都督曹真。
  4. “安定兵已先去了”: 安定郡的援军已经先一步到达南安城下。
  5. “太守中诸葛亮之计矣!”: 太守马遵意识到了姜维的计谋并感到惊讶。
  6. “姜维”:本名姜冏,字伯约,天水冀人(今甘肃省天水市),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重要将领。
  7. “父名冏”:姜冏的父亲名不详,但据记载他在天水的战事中阵亡。
  8. “昔日曾为天水郡功曹”:姜冏曾在天水郡担任过功曹一职。
  9. “因羌人乱,没于王事”:姜冏因为羌人的叛乱而被迫参军。
  10. “后为中郎将,就参本郡军事”:姜冏后来成为中郎将,参与当地的军事事务。
  11. “当日姜维谓马遵曰”:姜维对马遵提出了警告和建议。
  12. “近闻诸葛亮杀败夏侯楙,困于南安”:最近姜维了解到诸葛亮击败了夏侯楙,并且被困在南安城中。
  13. “又且裴绪乃无名下将,从不曾见;况安定报马,又无公文”:裴绪既无名号也没有记录,而且安定传来的援军也没有官方文件证明其真实身份。
  14. “此人乃蜀将诈称魏将”:马遵怀疑裴绪其实是蜀国的将领假冒魏将的身份。
  15. “赚得太守出城”:裴绪诱使马遵亲自率军离开城市,从而给夏侯楙创造了机会。
  16. “料城中无备,必然暗伏一军于左近,乘虚而取天水也”:裴绪认为夏侯楙没有防备,所以安排了一支军队埋伏在附近,等待时机夺取天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诸葛亮智取南安三城的战役,其中涉及了姜维的策略和计策。诗中的马遵和裴绪是虚构的人物,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想象。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再现,展现了姜维作为智者的智慧和英勇。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人物对话,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和双方智斗的过程,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和英雄们的豪迈气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