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细作人报说:“魏主曹睿,一面驾幸长安;一面诏司马懿复职,加为平西都督,起本处之兵,于长安聚会。”孔明大惊。参军马谡曰:“量曹睿何足道!若来长安,可就而擒之。丞相何故惊讶?”孔明曰:“吾岂惧曹睿耶?所患者惟司马懿一人而已。今孟达欲举大事,若遇司马懿,事必败矣。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孟达若死,中原不易得也。”马谡曰:“何不急修书,令孟达提防?’孔明从之,即修书令来人星夜回报孟达。却说孟达在新城,专望心腹人回报。一日,心腹人到来,将孔明回书呈上。孟达拆封视之。书略曰:“近得书,足知公忠义之心,不忘故旧,吾甚喜慰。若成大事,则公汉朝中兴第一功臣也。然极宜谨密,不可轻易托人。慎之!戒之!近闻曹睿复诏司马懿起宛、洛之兵,若闻公举事,必先至矣。须万全提备,勿视为等闲也。”孟达览毕,笑曰:“人言孔明心多,今观此事可知矣。”乃具回书,令心腹人来答孔明。孔明唤入帐中。其人呈上回书。孔明拆封视之。书曰:“适承钧教,安敢少怠。窃谓司马懿之事,不必惧也:宛城离洛阳约八百里,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若司马懿闻达举事,须表奏魏主。往复一月间事,达城池已固,诸将与三军皆在深险之地。司马懿即来,达何惧哉?丞相宽怀,惟听捷报!”
诗句
“忽细作人报说:魏主曹睿,一面驾幸长安;一面诏司马懿复职,加为平西都督,起本处之兵,于长安聚会。”
译文:突然有密探报告:“魏王曹睿,一方面前往长安朝见;另一方面也诏令司马懿恢复职务,提升为平西都督,从他的原地调集军队,在长安集中。”“孔明大惊。参军马谡曰:“量曹睿何足道!若来长安,可就而擒之。丞相何故惊讶?”
注释:诸葛亮非常惊讶。参军马谡说:“估计曹睿有什么了不起的!如果他来长安,我们可以抓住他。丞相为何如此震惊?”“孔明曰:“吾岂惧曹睿耶?所患者惟司马懿一人而已。今孟达欲举大事,若遇司马懿,事必败矣。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孟达若死,中原不易得也。”
译文:诸葛亮回答说:“我难道害怕曹睿吗?我所担心的是司马懿一个人而已。现在孟达想要发起一场大事,如果遇到司马懿,事情一定会失败的。孟达不是司马懿的对手,肯定会被他所擒。如果孟达死了,中原就很难得到了。”“马谡曰:“何不急修书,令孟达提防?’孔明从之,即修书令来人星夜回报孟达。”
注释:马谡说:“为什么不紧急写信,让孟达警惕呢?”诸葛亮同意了这个提议,立即写信让信使连夜返回通知孟达。“却说孟达在新城,专望心腹人回报。一日,心腹人到来,将孔明回书呈上。孟达拆封视之。书略曰:“近得书,足知公忠义之心,不忘故旧,吾甚喜慰。若成大事,则公汉朝中兴第一功臣也。然极宜谨密,不可轻易托人。慎之!戒之!近闻曹睿复诏司马懿起宛、洛之兵,若闻公举事,必先至矣。须万全提备,勿视为等闲也。”
译文:孟达在新城,专门期待心腹人来回报。有一天,心腹人来了,他把孔明回信拿给孟达看。孟达拆开信封看了看。信的内容大致是:“最近收到你的来信,足以知道你忠诚和正义之心,没有忘记老朋友,这让我非常高兴。如果能成功的话,你将成为汉朝复兴的第一功臣。但是你必须极其谨慎,不要随意托付给别人。必须小心!警告你!近来听说曹睿再次诏命司马懿调动宛城和洛阳的军队,如果你发动起义,他一定会先到那里。你需要做好万全的准备,不要把它看作普通的事务。”“孟达览毕,笑曰:“人言孔明心多,今观此事可知矣。”
译文:孟达看完信后笑着说:“人们都说孔明心思很多,现在我看了这件事情才真正明白了。”“乃具回书,令心腹人来答孔明。孔明唤入帐中。其人呈上回书。孔明拆封视之。书曰:“适承钧教,安敢少怠。窃谓司马懿之事,不必惧也:宛城离洛阳约八百里,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若司马懿闻达举事,须表奏魏主。往复一月间事,达城池已固,诸将与三军皆在深险之地。司马懿即来,达何惧哉?丞相宽怀,惟听捷报!”
译文:于是,孟达回复了信,让那个心腹的人去回答诸葛亮。诸葛亮召这个人进帐,他将回信交给了他。然后诸葛亮拆开信看了看。信中写道:“刚才接到您的教导,我怎么敢怠慢呢?我认为司马懿的事情不用担心。宛城离洛阳大约八百里路,到新城大约有一千二百里。如果司马懿听到孟达起义,他需要向魏王报告这件事。来回要一个月时间。孟达的城池已经稳固,所有的将领和士兵都在险峻的地方。如果司马懿来了,孟达怎么怕呢?丞相心胸开阔,只等待胜利的消息就可以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诸葛亮面对司马懿的威胁时,如何通过书信与孟达进行沟通,并鼓励孟达坚持起义的情境。诗中反映了诸葛亮的智谋和远虑,以及他对局势的准确判断和对孟达的深切关怀。同时,诗中也展现了孟达的决心和勇气,以及他对诸葛亮的信任和尊重。整体上,此诗表达了一种深厚的君臣情谊和民族大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